
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恢復建院40周年暨“一帶一路”長安智庫論壇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后強就川陜合作發(fā)表了精彩演講。他說,我來陜西,就是走親戚。自古以來我們兩地就有交往,公元前316年秦國統一了蜀國,把干部派到四川,修了著名的都江堰,都江堰現在是唯一的作為文物還在使用的寶貝。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川陜革命根據地,也改變了我們黨的命運。四川與陜西交流歷史悠久、來往密切,兩地有深入合作的現實基礎。但是,川陜之間要實現進一步的良好合作,還需要需要突破五個限制:
第一,思想上突破“城墻思維”和“盆地意識”限制。陜西跳出“城墻思維”、四川克服“盆地意識”,共同瞄準封閉保守,共同指向開放包容。陜西和四川都要以超凡勇氣、廣闊胸襟、創(chuàng)新理念破解川陜協同發(fā)展中的制約瓶頸,主動相向擁抱,分享“朋友圈 ”,擴大彼此的“交際圈”。
第二,要素上突破“制度壁壘”和“交通阻隔”限制。兩地應建立高層互訪制度、聯絡工作制度、部門聯系制度,打破“制度”壁壘,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引導市場要素充分有序流動。突破“交通阻隔”,構建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和川陜之間的立體交通體系。規(guī)劃建設連接川陜的更多高速、高鐵路網,協同發(fā)揮西南規(guī)模最大的天府國際機場和西北規(guī)模最大的西安咸陽機場作用,共同打造西南、西北臨空高地。
第三,協作上突破“整合不易”與“聯合不夠”限制。加強資源整合,形成“拳頭效應”。陜西和四川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善于整合優(yōu)勢資源、促進強強聯合,占據行業(yè)制高點,掌握話語權。比如,聯合促進中歐班列高質量運輸;川陜兩地可強強聯手、拼船出海,增加載貨率,降低運行成本;聯合提高旅游資源知名度,實行聯合打包捆綁營銷;聯合傳播優(yōu)秀文化影響力。川陜兩地既要共同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們來陜來川參觀旅游親身體驗,也要聯合建立海外“孔子學院”,推廣川酒、川茶、川菜、羊肉泡饃等特色產品,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聯合對外投資提升競爭力,川陜兩地聯合既可充分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又可提升資金籌措能力。
第四,內涵上突破“同質競爭”與“錯位發(fā)展”限制。兩地在對外開放方向上,既要“背道而馳”又要“相向支持”。陜西重點“向西發(fā)展”,打造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積極融入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 廊,打通西亞、中亞合作。四川重點突破“南向開放”,主動參與中國-東盟框架合作、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中巴等國際經濟走廊建設,打通南亞、東南亞市場空間。產業(yè)選擇上,既要聯合做強又要錯位發(fā)展,共同占據產業(yè)制高點。
第五,創(chuàng)新上突破“西部后發(fā)”與“能力弱小”限制。兩地要互相“搭臺唱戲”,強化創(chuàng)新驅動。受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習性影響,陜西人和四川人長期以來形成了既踏實穩(wěn)重,又敢闖敢拼的性格。面對新時代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開放環(huán)境,陜西和四川要互相搭臺、相互促進,圍繞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主題共同舉辦或輪流舉辦“一帶一路”論壇或對話,加強溝通交流、展示先進技術、探討發(fā)展思路,擴大對外影響力和美譽度。川陜兩地作為西部后發(fā)地區(qū),與 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創(chuàng)新資源和創(chuàng)新能力相對較弱,兩地要加強合作、協同創(chuàng)新,特別是在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國家新區(qū)等前沿開放平臺建設上要互通經驗、成果共享,共同打造內陸改革開放、對外合作新高地。
6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發(fā)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正從謀篇布局“大寫意”階段轉向精耕細作“工筆畫”階段。川陜合作這一主題,背景是新時代,主體是四川與陜西,內涵是“一帶一路”,目標是新輝煌。相信在川陜兩地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 路”的起點,將會成為新的關注點、增長點、引爆點、風景點、出發(fā)點。我們希望從起點重新出發(fā),在新時代建立新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為自身的發(fā)展、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建設、為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以及文明交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新的貢獻。(整理/杜林杰)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