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堡的面空心心,提上兩把走親戚。”這兩句俗語在吳堡當?shù)丶矣鲬魰?,它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寫照,更是對流傳近千年的美食瑰寶-吳堡手工空心掛面的深情贊美。黃河水滔滔不息,見證了無數(shù)歲月的更迭,也滋養(yǎng)了這項獨特的美食。
8月14日,“千秋一河大潮闊”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了榆林市吳堡縣張家山鎮(zhèn)尚古堂掛面加工廠,感受承千年的手工掛面制作技藝。未踏入工廠,小麥的清香便與遠處機器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預告著一場關于傳統(tǒng)非遺與現(xiàn)代匠心的邂逅。

▲工廠內工人正在制作吳堡空心掛面
只見一根根面條在工人們的巧手拉扯下,由原來的20厘米延展至原先的4倍,隨后將其精心掛在面棍上晾曬。吳堡縣張家山手工掛面技藝非遺傳承人霍耀平向采訪團詳細介紹空心掛面的“制做秘方”,“制作這種空心掛面需經過和面、陰面、搓二條、盤條、分筷子、上大架、晾曬等十幾道工序,耗時近20小時。其中,許多步驟只能依靠人工完成,機器無法替代。正是這種反復的拉扯、揉搓,讓每條掛面的橫切面都形成了針尖般的小孔,成品耐煮且煮后不混湯,這就是吳堡空心掛面的獨特之處?!?/p>
2010年,張家山手工掛面制作技藝被列入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1年,被納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近年來,吳堡縣政府高度重視空心掛面產業(yè)的發(fā)展,圍繞建園區(qū)、擴產能、拓市場、創(chuàng)品牌的思路,全力打造“一把掛面”經濟的全產業(yè)鏈。如今,空心掛面產業(yè)已成為吳堡縣的支柱產業(yè),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還帶動了鄉(xiāng)村振興。

▲張家山手工掛面技藝非遺傳承人霍耀平向采訪團介紹空心掛面“制作秘方”
霍耀平自豪地介紹:“我們家做掛面已經傳承了五代,以前主要是家庭作坊,制作流程和標準大多依賴經驗,產能低且市場影響力有限。但現(xiàn)在,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們村就建起了很多加工廠,不僅解決了就業(yè)問題,還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這個廠里的員工大多是村里的鄉(xiāng)親,有50多位呢?!?/p>

▲在政府扶持下村里建起很多空心掛面加工廠
目前,吳堡縣擁有13家掛面加工企業(yè),2023年全縣手工空心掛面產量達到7000余噸,產值突破1億元,增速高達16.48%。產品遠銷廣州、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并首次走出國門,出口至美國洛杉磯?!拔覀兊匿N量主要集中在大型連鎖超市,如山姆會員店、沃爾瑪?shù)?,每周都有貨物發(fā)往深圳港和天津港,年產值能達到2千萬元左右。”提到未來,霍耀平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還計劃引進更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繼續(xù)開拓海外市場,讓外國人也愛上咱吳堡的空心掛面?!?/p>
采訪團成員陜西農村網記者王東宇深有感觸地說:“通過這次探訪,我深刻感受到作為媒體人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通過鏡頭和筆觸,將這份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xiàn)給更多人,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黃河岸畔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p>
老一輩的吳堡空心掛面手工匠人,以手為筆,以面為墨,在黃河之畔編織著世代傳承的技藝與溫情,將歲月揉進這一根根細若發(fā)絲、中空如管的面條之中,不僅滋養(yǎng)了一方人的味蕾,更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與匠心。今天,傳統(tǒng)技藝搭上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的時代快車煥發(fā)新生,吳堡空心掛面不僅在國內市場贏得了更廣泛的認可,還跨越國界,成為連接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讓這份古老的匠心之作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記者/王歡
攝影/王警 李杰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