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簽署重大氣象災害(高溫)II級應急響應命令,這是我國有史以來啟動的最高級別高溫應急響應。如此高溫天氣下,高溫津貼發(fā)放不到位、高溫時段不停止戶外作業(yè)等現(xiàn)象屢見報端。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多地人社、安監(jiān)、工會等部門表示并沒有收到相關“投訴”。“(7月31日,新華網(wǎng))
當下,隨著各地氣溫屢刷新高,高溫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而高溫話題持續(xù)蔓延,必然延伸到高溫工作者的權益保障問題,比如高溫工作保障、高溫津貼落實情況。大約一個月前,高溫問題已引起熱議,只是當時高溫問題的主角是大學生,焦點是高溫情況下沒安空調的宿舍沒法睡覺,而且鬧出大學生各式降溫創(chuàng)意、微博出千元邀學校后勤領導到學生宿舍體驗睡覺等諸多有趣花絮。
同是高溫熱點問題,兩問題的主角對高溫的反應截然不同,高溫工作者幾乎沒有發(fā)出什么聲音,更別說為了爭取高溫工作健康保障、要高溫津貼向人社、安監(jiān)、工會等部門“投訴”。而大學生們則截然相反,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發(fā)出“熱死了、要空調”的呼聲,而且創(chuàng)意十足。兩類群體面對高溫問題態(tài)度的大相徑庭,背后原因不難理解,高溫工作者面對的實際上是自己乃至背負家庭的生存問題;而大學生,從某種程度上,面對的則是暫時的生活質量問題,畢竟,高溫只是暫時的,一放假就能回家避暑了。
表面上看,高溫工作者只顧著在烈日下?lián)]灑熱汗、埋頭工作,而無暇顧及高溫問題,難道他們不怕熱嗎?不是不怕熱,因為相比怕“熱”,他們更怕耽誤了工作,少賺了錢,甚至丟了“飯碗”,在“高溫”和“飯碗”面前,孰輕孰重,答案不言而喻。為什么高溫工作者怕丟了“飯碗”、怕自己或全家人挨餓呢?因為,不遵守《勞動法》胡亂開人、不能保障勞動者合法、正當節(jié)假日權利的不良企業(yè)老板和事業(yè)單位大有存在,因為嚴重剝削低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者的現(xiàn)象還隨處可見。高溫工作者也想休息,可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手里拿的不是鐵飯碗,也不懂得維權,圖一時“涼爽之快”,接下來等著他們的可能就是失業(yè)和挨餓問題。
稍微細心一點就不難發(fā)現(xiàn),自己喊熱的關心高溫工作者“不投訴“的反而是哪些整天吹空調者,比如公務員和公司白領,所以,有政府部門規(guī)定高溫天氣下縮短上班時間避暑。為什么高溫工作者身處“高溫一線”反而倒不怎么喊熱了?因為相比公務員和企業(yè)白領,高溫工作者的工作更沒有保障、生存問題更加緊迫。政府官員和整天蹲在空調房里的有識之士關心高溫工作者的“高溫問題”,其實后者未必領情,有句話說的好:“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我們只是關心高溫工作者是否需要“高溫工作保障,高溫津貼”,可是卻不知他們憂慮的是常態(tài)的工作保障、合理公允的薪酬、應得的節(jié)假日、更人性化的管理等更加緊迫現(xiàn)實的問題。關心高溫工作者是好的,可對他們的實際處境不能感同身受,不知他們“何所憂”,怎么能關心到“點子”上呢?
高溫工作者大多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不懂得維權,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社會弱勢群體,他們不能像有知識、有見識的大學生一樣微博邀領導體驗高溫,我們當然要關心他們的“高溫問題”,可更要感同身受的關心對他們來說更加現(xiàn)實更加緊迫的“飯碗問題”。不釜底抽薪想辦法讓他們的“飯碗”端的更穩(wěn)、盛的更多,只是在每年最熱的七、八兩月短暫地關心一下他們的高溫問題,其實意義不大。(程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