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形成水空鐵立體口岸開放體系
目前已擁有14個口岸區(qū)域,其中有3個一類口岸
5月21日,記者從市政府口岸辦獲悉,我市正在積極申報建設汽車整車口岸、植物種苗口岸、原木口岸等指定口岸,進一步豐富口岸進出口商品種類,做大做強口岸經濟。目前,隨著口岸建設推進,我市水、空、鐵全方位立體口岸開放體系已經形成,是內陸12省市唯一同時擁有航空、水運、鐵路3種口岸形態(tài)的城市,迅速崛起為內陸口岸高地。
口岸是國家指定的對外通商的沿海港口,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開放的標志和平臺。從1980年我市第一個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重慶港水運口岸誕生,到今年2月團結村重慶鐵路口岸正式啟動運行,我市已經擁有14個口岸區(qū)域,其中江北國際機場航空口岸、寸灘港水運口岸、團結村鐵路口岸為一類口岸。
與此同時,依托口岸建設,圍繞地域經濟特點,我市積極擴展完善口岸功能。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重慶兩江新區(qū)建設內陸首個進口肉類指定口岸。2013年,重慶成為當年全國唯一獲批的進口水果指定口岸,目前已引進全國各地水果進口商二十余家,冰鮮產品進口商十余家。
目前,我市正在推進沙坪壩區(qū)西部物流園區(qū)進境種苗、原木指定整體口岸建設,國家質檢總局已初步同意以重慶鐵路口岸為基點,建立大重慶范圍內的原木、種苗及水果指定口岸。
“抓好重慶水運口岸、鐵路口岸、航空口岸建設,是實施重慶東西雙向開放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主要平臺和通道?!笔姓诎掇k相關負責人表示。
有數據顯示,目前,重慶水運口岸已形成300萬集裝箱的吞吐能力;鐵路口岸,已建成1個線束2條鐵路裝卸線,可實現年辦理量48萬標準集裝箱;航空口岸,已開通覆蓋美洲、歐洲、澳洲、亞洲的24條國際客運航線和19條國際貨運航線。
此外,我市還在大力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力爭到2015年,建成統一的電子口岸平臺,開發(fā)上線運行24個業(yè)務應用項目,全面實現重慶口岸通關作業(yè)無紙化,實現進出口“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記者楊永芹
(編輯 杜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