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在一帶一路上 >> 相關新聞 >> 正文
      “一帶一路”旅游合作前景廣闊
      2019-12-02 15:54:35 來源:人民網

      11月26日至27日,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中亞地區(qū)旅游會議在烏茲別克斯坦歷史文化名城撒馬爾罕市舉行。這次會議由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撒馬爾罕州政府及上海合作組織共同主辦,主題為“‘一帶一路’——旅游合作與發(fā)展”。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城市代表、旅游企業(yè)代表、投資機構及媒體代表共200余人參會。

      這是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第一次在中亞地區(qū)舉辦區(qū)域旅游會議,標志著中亞地區(qū)旅游發(fā)展已經成為國際旅游業(yè)界高度關注的地區(qū)之一。與會代表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合作前景廣闊。

      本次會議旨在加強“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旅游城市之間的互動交流,推動中亞和世界各地旅游業(yè)的深度融合和共同發(fā)展,不斷提升中亞地區(qū)旅游對世界旅游的影響力。

      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臨時代辦張汶川、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寶春、上合組織副秘書長阿科什卡羅夫·努爾蘭·索韋托維奇、撒馬爾罕州州長圖爾迪莫夫、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家旅游發(fā)展委員會副主席達夫魯科夫·法赫里丁等出席會議并致辭。

      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臨時代辦張汶川致辭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寶春致辭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委員會副主席達夫魯科夫·法赫里丁致辭

      撒馬爾罕州州長圖爾迪莫夫致辭

      上合組織副秘書長阿科什卡羅夫·努爾蘭·索韋托維奇致辭

      李寶春在致辭中說,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2018年中國游客到“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雙向旅游人數突破3000萬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77%。

      李寶春說,“預計到202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向旅游人數將達到8500萬人次,旅游消費將達到1100億美元?!?/p>

      李寶春表示,“舉辦這次中亞地區(qū)旅游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發(fā)揮中亞地區(qū)旅游資源優(yōu)勢,深度對接‘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提升中亞地區(qū)旅游在世界旅游體系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把中亞地區(qū)打造成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p>

      與會代表圍繞“中國出境游市場與旅游合作”“旅游投資與區(qū)域發(fā)展”等主題,深入探討了在世界旅游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區(qū)域旅游市場的開發(fā)及交流合作問題,并針對中亞地區(qū)旅游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本次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專題培訓和旅游交易會及投資洽談會,為城市和機構提供資源推介和產品推廣的契機。

      作為本次大會的主辦單位之一,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是由北京倡導發(fā)起,攜手眾多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及旅游相關機構,自愿結成的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體的全球性國際旅游組織?,F有會員218個,覆蓋世界73個國家和地區(qū)及世界旅游全產業(yè)鏈。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的核心宗旨是“旅游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致力于推動世界旅游城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撒馬爾罕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城市,也是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的城市會員。作為中亞地區(qū)著名的文化古城和旅游交往中心,撒馬爾罕市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以旅游為切入點,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qū)的合作與交流,為中亞地區(qū)旅游融入全球旅游發(fā)展體系做出重要貢獻。

      作為這次會議的主辦單位之一,上海合作組織積極推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在促進中亞地區(qū)國家和城市發(fā)展合作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上合組織成員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巨大的旅游市場,近年來廣泛參與世界旅游重大活動,為促進世界旅游多邊合作做出積極貢獻。(徐文軍)

      (責任編輯 姜丹)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