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在一帶一路上 >> 相關新聞 >> 正文
      新“一帶一路”非古“絲綢之路”的重建
      2018-07-04 10:10:19 來源:《解放日報》

      現(xiàn)在國家提出三項重大戰(zhàn)略,其中一項就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耙粠б宦贰比Q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管陸上經(jīng)濟帶還是海上,都有“絲綢之路”這個概念。那么,今天講的“一帶一路”,跟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關于絲綢之路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道路系統(tǒng),是由不同路線所組成的一個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從中原地區(qū)出發(fā),經(jīng)過河西走廊,到達今天的甘肅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帶,然后分成三條主要道路:一條稱為北道或北線,從今天的敦煌經(jīng)哈密、烏魯木齊、伊犁、阿拉木圖、托克馬克、塔什干,最后到達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第二條為中線或中道,從敦煌經(jīng)吐魯番、焉耆、庫車、阿克蘇和喀什,然后翻過天山經(jīng)過浩罕,到達撒馬爾罕;第三條為南線或南道,從敦煌沿著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的南面,經(jīng)過若羌、且末、于闐、和田、莎車到達喀什,然后與中道會合,到達撒馬爾罕。當然,撒馬爾罕不是終點,繼續(xù)往西,就進入西亞、歐洲和非洲。

      上世紀60年代,在河南安陽發(fā)現(xiàn)一個古墓葬,考古證實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婦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經(jīng)鑒定用料是和田青玉,這說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從新疆昆侖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絲綢之路”。他提出,公元前2世紀開始,就存在著這樣一條從中國古都經(jīng)過中亞到達撒馬爾罕的貿(mào)易路線。這條路上主要的商品是絲綢。

      史料記載,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李?;舴覔?jù)此認為絲綢之路開始于公元前2世紀。但是,張騫通西域不是為了經(jīng)濟貿(mào)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軍事和政治目的。當時,漢武帝了解到有一個民族叫月氏,原來在今天的祁連山一帶,后來被匈奴打敗被迫遷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張騫為特使,想說服他們與漢朝一起夾攻,將匈奴徹底打敗。但張騫歷經(jīng)磨難10年后終于到達大夏,卻無法說服大夏國王,用司馬遷的說法就是“不得要領”,只好回來。

      等到張騫回來,漢朝已經(jīng)打敗匈奴,并且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后,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沒有什么軍事目的,卻肩負著政治目的,即向西域宣揚漢朝的強大和富裕,號召西域各國來長安朝見。出發(fā)時,張騫帶了大批禮品,準備賞賜給西域各國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絲綢。一方面,當時西域各國沒有絲綢,“物以稀為貴”;另一方面,長途運輸,只有像絲綢這樣本身價值高、分量輕,又經(jīng)得起長期儲存的物品才最合適。

      這次通西域后,漢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團,源源不斷地把絲綢運到西域,并配合著進行一次次擴張。公元前60年,到他曾孫漢宣帝時,漢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統(tǒng)治了這片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絲綢一開始不是作為一種正常貿(mào)易品出現(xiàn)的。不過,從張騫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圖,并且絲綢流通到波斯、羅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價格堪比黃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源源不絕地往返于這條路上。絲綢之路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歷史上中國沒有主動利用絲綢之路,也很少從絲綢之路貿(mào)易中獲得利益,在這條路上經(jīng)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亞、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們要建設“一帶一路”,肯定不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了,要堅持互通互補互利,實現(xiàn)共贏?!耙粠б宦贰蹦懿荒芙ǔ?,關鍵是能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如果最終能形成命運共同體,那么它才是真正鞏固的。

      今天有個觀念,認為海洋即意味著開放,面向海洋就是開放的、積極的、有前途的。這個觀念主要是西方的海洋觀。

      古代中國人到了海邊,不是看到希望看到未來,而是窮途末路,所謂“山陬海澨”“天涯海角”。而阿拉伯商人因為陸路成本太高,特別是唐朝“安史之亂”后陸路斷了,只好改走海路。唐朝以后,中國出口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都是東南沿海生產(chǎn)的,海上運輸更方便,運輸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是中國人開辟的,嚴格來說是阿拉伯人、波斯人開辟的。在唐朝后期,廣州已經(jīng)形成了番坊,即國際社區(qū),居住著好幾萬名阿拉伯人、波斯人;番長即類似于現(xiàn)在的社區(qū)管委會主任,也由外國人擔任。

      鄭和下西洋,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讓沿線小國知道明朝的強大,然后派使者前來朝覲,以此增強永樂帝的政治合法性。但實際結果是,國庫空了,大臣都反對。到了宣德帝時,一天他心血來潮要看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大臣們害怕皇帝又要搞第八、第九次下西洋,就騙他說找不到了,然后把檔案全部銷毀。所以,今天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都沒有了。今天,我們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需實事求是地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絕對不能再搞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情了。

      所以,“一帶一路”不是歷史的延續(xù),歷史更多提供的是教訓。未來需要我們自己去開創(chuàng),在戰(zhàn)略理論、具體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

      (責任編輯 師皎)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