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抗戰(zhàn)中的外國人
      2015-09-17 08:44:50 來源:新西部雜志

      鄧邦鎮(zhèn)先生的新作《三位老朋友》,從左至右依次為路易·艾黎、漢斯·米勒和馬海德。

      寶塔山下,延水河邊,佇立著三名頂天立地的抗日戰(zhàn)士。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義戰(zhàn)爭,匯聚到紅色抗日根據地—延安。他們就是新西蘭的路易·艾黎,美國的馬海德,德國的漢斯·米勒。

      這是畫家鄧邦鎮(zhèn)先生的新作《三位老朋友》所表達的寓意。最近,“鄧邦鎮(zhèn)夫婦繪畫雕塑回顧展”在新西蘭奧克蘭市舉辦,其中包括這幅油畫,受到各界觀眾的廣泛關注和熱情贊譽。畫家滿懷對國際友人的崇高敬意,以濃墨重彩的筆觸,歌頌了他們?yōu)橹袊谷諔?zhàn)爭所做出的不同尋常的貢獻。

      這幅油畫也令我非常激動,因為畫中的人物我全部都認識,也可以說比較熟悉。

      路易·艾黎,新西蘭人,1927年來到中國。他同情并支持不斷被多次圍剿的紅軍和上海的我黨地下組織,用他在上海工部局當督查的公務車,將急需的醫(yī)藥和槍支,轉送給紅軍和地下黨組織。把他的住所作為紅軍干部臨時的避難所,掩護他們進行革命活動。

      路易·艾黎和斯諾發(fā)起并開展的中國工合運動,是他在抗日戰(zhàn)爭中所做的最重要和富有成效的工作。1938年8月,中國工業(yè)合作協(xié)會在武漢成立;第二年,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又在香港成立,路易·艾黎擔任代總干事和實地工作秘書。

      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路易·艾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在短短的四年里,建立了近2400多個各種不同類型的合作社,大批難民和失業(yè)工,通過參加工合得以就業(yè)。工合生產的產品不僅可以提供民需,有些還是支援戰(zhàn)爭的軍需品。

      工合組織從一開始,就受到中共大力支持。在武漢籌備時,周恩來就表示歡迎,還指定王炳楠協(xié)助艾黎辦工合。在八路軍和新四軍活動的地區(qū),也辦起了許多各類合作社。

      為了辦好合作社,路易·艾黎曾經三次去延安,從開辦工廠到產品展銷,都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支持和鼓勵。他還親自擔任東南區(qū)辦事處的主任,協(xié)助新四軍地區(qū)發(fā)展工合事業(yè)。

      工合事業(yè)在支持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合作社的分散,多樣,小型化,使得它得以在中國廣袤的非敵占區(qū)進行生產,其產品涵蓋50多種類500多種。除了日用民需品外,合作社還生產軍毯、被服、擔架、帳篷、手榴彈和槍械維修等等。八路軍活動的太行山地區(qū)、葉挺領導的新四軍地區(qū),都是工合產品供應的重點地區(qū)。

      國民黨看到工合不能夠成為他們斂財的工具,還去支持共產黨的抗日武裝,就極力予以搗亂和破壞,不僅迫害工合組織里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還撤消了艾黎的技術顧問職務,迫使他停止通過工合支持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活動。

      1988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在紀念艾黎的大會上回顧他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貢獻時說:“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他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斗爭,一往直前,義無反顧??谷諔?zhàn)爭期間,他倡導并親自指導的工合運動在整個非敵占區(qū),組織了軍需民用的小工業(yè)生產,支援了抗戰(zhàn),贏得了國際聲援?!?/p>

      馬海德,美國人,醫(yī)學博士,1933年只身來到中國。這個當時只有23歲的青年,希望能夠在上海為人醫(yī)治疾病,但自從結識了艾黎,他便選擇了參加革命的道路。

      馬海德參加了以艾黎為首的馬克思學習小組,在學習《資本論》等著作時,常常討論中國的社會問題。艾黎帶他去工廠、農村,親眼看到工人、農民苦不堪言的生活。于是,他向艾黎提出了想到解放區(qū)參加革命隊伍的愿望。艾黎聽了特別高興,答應盡快地為他安排此行。

      不久,在宋慶齡的安排下,馬海德和埃德加·斯諾踏上了去往陜北的路。1936年6月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好多天幾乎徹夜同他們交談,介紹中國革命的歷程和我黨的政策主張。斯諾后來據此寫出了《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一書,馬海德則留下來參加了八路軍總醫(yī)院(后改為延安國際和平醫(yī)院)的醫(yī)務工作,毛澤東還委任他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wèi)生顧問。

      馬海德原名是喬治·海德姆,來到陜北后,他努力學習中文,還把名字改為馬海德,很接近西北地區(qū)馬氏人家的稱謂。由于為許多群眾治好了疾病,他的名字在陜北廣為流傳,人們親切地稱呼他“馬大夫”。

      1937年2月,馬海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一名外籍共產黨員,這距離他到達根據地只有半年多時間。在抗戰(zhàn)中,馬海德還擔任中共中央外事組和新華社的顧問,積極參加外事活動和對外宣傳。

      在延安,馬海德還收獲了愛情,1940年2月,經當時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批準,他與在延安工作的蘇菲結婚。從此,馬海德把中國作為永久的家,一待就是一輩子!

      漢斯·米勒,德國人。1939年畢業(yè)于瑞士巴薩爾大學,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同年五月來到香港,在宋慶齡、廖承志的安排下,帶著國際援助的一臺救護車連同醫(yī)療器材,藥品等,經廣西、貴陽、成都、西安最后于1939年9月到達延安。毛澤東主席就在自己的窯洞里親切地接待了他,由馬海德為他們做翻譯。

      從此,馬海德結識了這個來自萊茵河畔的德國年輕醫(yī)生。他們一起工作了一段后,米勒堅決要求到前方去,認為那里最需要他。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請求,當時就讓他與來自印度的柯利華、巴蘇華、愛德華上了前線。

      1939年12月21日,朱德總司令在山西武鄉(xiāng)八路軍總部親切地接見了米勒一行。米勒被安排在總部醫(yī)院工作,后來先后被調到一二九師、總部流動手術隊任隊長,轉戰(zhàn)于晉東南。由于傷病員很多,米勒長時間做手術,自己經常昏倒在手術臺上,身體健康日漸衰弱。經八路軍總部請示延安,米勒于1942年底被調回延安國際和平醫(yī)院。這幾年,經他親自救助的傷員達到9000多名。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斗爭中,路易·艾黎、馬海德和漢斯·米勒三個外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尋常的貢獻,這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作者簡介

      聶廣濤,1936年7月出生于北京。1942年至1950年3月,在培黎學校生活學習,因為年齡太小,被艾黎撫養(yǎng)八年?,F(xiàn)任培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委員。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