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強馬壯;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廣;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遠流長。這是詩人郭小川寫下的詩句。
三次進疆,只有到了喀什,從手藝人的日常勞作中,才真正領(lǐng)略到了撲面而來的新疆風(fēng)情。

在阿克蘇到喀什的綠皮火車上,一個老新疆告訴記者:買紀念品就去東門大巴扎,那里價格實在。但去了之后卻很失望,號稱上千年歷史的國際大巴扎,就是一個大型批發(fā)市場。
不過,喀什手藝人卻很多,做木雕的,做鐵藝的,做花帽、皮帽的,遍布在老城曲里拐彎的小巷子里。
喀什古城,原稱疏勒,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記載見于我國西漢張騫。目前的喀什老城是在喀喇汗王朝王都遺址之上建的,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大約兩平方公里左右的老城,有兩三百條巷道,居住了兩萬多居民。2015年7月20日,喀什老城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的稱號。
喀什老城人居住的房子,雖大多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外立面就是一層質(zhì)樸的褐紅色的泥巴,但在建筑物的門窗、廊柱以及挑檐上,卻都飾以大量的木雕。喀什的木雕,常常是在整棵原木上鋸、砍、磨、鑿,采用圓雕、鏤雕、浮雕的手法,刻出植物的枝蔓、花蕾、果實,而且必須用紫檀、胡楊、銀杏、榆木等質(zhì)地細密的木料。
記者在老城看到的最多的手藝人正是木雕藝人,小小一間屋子,藝人師傅們幾乎被埋在木制品中。他們除了做建筑部件,還做嬰兒搖籃,學(xué)步車,還有打馕用的印圖案的小工具。最后剩下的小木頭塊,可雕成小葫蘆狀的鑰匙扣——用水彩筆畫上具有喀什元素的圖案,簡簡單單的紅綠兩色,刷上清漆后透亮,是很好的紀念品。
花帽一條街由賣花帽的店鋪形成?;?,也叫朵帕,是維吾爾族人節(jié)假日走親訪友,包括參加婚慶盛會,必然要配戴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裝飾物?;痹煨蛷纳厦娓╊窠鹱炙?,平視是圓形的。帽子上的圖案多是花卉、果實,高檔一些的還在帽子上綴著珍珠、寶石和瑪瑙。很多游人是當(dāng)工藝品來買的。
在喀什做花帽的多是女子,年輕的母親邊看孩子,邊忙活著手里的活計;在街角,也能看到老奶奶一邊聊天,一邊做帽子的部件。
老城速八酒店旁邊,有一條“喀贊其亞貝希”西巷,那里有很多做鐵鍋的手藝人。他們就在街邊,坐在小凳上,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厍弥?。你從邊上走過,會被他們專注的神態(tài)所吸引,但即使你用相機對著他,他也不會瞟你一眼,或許是司空見慣了。
“喀贊其”是鍋的意思,“亞貝?!笔呛友律系囊馑肌髡f很早之前,吐曼河有一個河妖,每年春天就令附近村莊祭獻一個年輕女孩,否則村莊就會被水淹。有一年,一個叫素來曼的年輕小伙決定反抗,他聽從一位長者的建議,拔山涉水取得昆侖山上的神鐵之石,鍛造了一口鐵鍋,千辛萬苦最終將河妖收入其中,他卻精疲力盡而逝。后來,鐵鍋所處的位置上升,變成了村莊,村里人延續(xù)了制鍋手藝,家家戶戶靠做鍋為生。村莊邊上的巷道,就被叫做“喀贊其亞貝?!蔽飨铩?/p>
還有一條街,是坎土曼巴扎街。令人驚訝的是,這里出售的坎土曼,正面還淺淺地刻著好幾種圖案。也有打馕必用的長鐵鉤——將烤熟的馕從爐子里取出時用的一種工具,烤肉用的鐵簽子??κ驳蔫F匠,無論加工鐵鍋、鐵勺,還是刀劍、長矛,常常是從廢鐵中選材,扔進鐵爐燒紅,打制直到成型。
一天早上,記者在老城東門邊吃烤包子,包子店旁邊就是一個鐵匠鋪。爐火燒得紅紅的,師傅將一根鐵棍放進爐膛燒紅、取出,放在鐵砧板上,和徒弟兩個人你一錘我一錘地敲打著,節(jié)奏分明,配合默契,敲打十來下之后,師傅用一個工具將打好的鐵釘斬斷,如此反復(fù)。鐵匠鋪的南墻上,掛有一幅嵌在玻璃鏡框上的照片,是三年前時任溫家寶總理在鐵匠鋪與師傅的合影。
鐵器制造在喀什是一種文化,千年之前喀喇漢王朝非常興盛,緊鄰?fù)鯇m的“喀日克大門”(打靶之門)里,有士兵經(jīng)常列隊出操,于是,這一帶遍布修理兵器的作坊,后來逐漸演化成了傳統(tǒng)民族手工業(yè)。
在現(xiàn)代化的機器制造業(yè)沖擊下,傳統(tǒng)手藝日漸凋零消亡,能在喀什看到這么多忙活著的手藝人,也算是大飽了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