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心系南泥灣 ——北京知青林紀實
      2016-07-02 11:35:41 來源:新西部雜志

      半個世紀前,他們曾經是黃土高坡上一批批生龍活虎的知青;半個世紀后,他們都已兩鬢斑白,卻再次將自己浸淫進這片山溝溝里。

      他們開建知青林的初衷,不僅為了能更多地幫扶困難知青,更是為了永久的記憶;他們艱難地堅守在這片熱土上,用汗水滴灌出綠樹成蔭的南泥灣。

      立于南泥灣桃寶峪村口的北京知青林紀念碑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呀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風光……”

      前往南泥灣采訪的路上,腦海里一直鳴響著半個多世紀前的這首歌曲。

      黃土連著天,溝壑草不生。這是曾經的南泥灣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但是,到了新的世紀,經歷了退耕還林的南泥灣已經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其中,位于南泥灣桃寶峪村的北京知青林,在整個南泥灣的萬畝綠海中更為引人注目。

      京腔京韻老知青

      下了南泥灣高速收費站,繼續(xù)前行五公里,在桃寶峪村的村口,立有一座醒目的“北京知青林”紀念碑,右側是一塊鐫刻著“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南泥灣綜合教學基地”大字的巨石。沿著村道繼續(xù)前行,在一個僻靜院落的門口,記者看到了一塊“延安風華北京知青林”的牌子。

      車開進院落,就有兩個滿口京腔京韻的人迎出來。其中一位面色黝黑,頗顯蒼老者,便是著名的北京知青林發(fā)起人周福生。另一位是比周福生大三歲,但從面容和精神狀態(tài)上都與其有著天壤之別的張文川。

      周福生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初,16歲的他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xiāng),來到延安安塞縣肖官驛插隊落戶。

      “那會兒延安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啊,有寶塔山、延河水……我們那批來的知青,可以說都是義無反顧的?!弊ê?,周福生打開了話匣子。

      在周福生看來,今天還能留在陜北的知青,幾乎完全屬于仍舊義無反顧的一個群體。

      “想想那會兒多單純,多好啊。哪像現在的人,干什么都摻合進利益得失中。那會兒我們與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思想意識極其純真,心里根本沒有任何雜念,就是一心想在農村改天換地,在這片廣闊的天地里鍛煉自己的意志,磨煉人生的斗志?!?/p>

      周福生至今記得,下鄉(xiāng)的幾年里,雖然吃不飽肚子,但每天一大早照樣熱情飽滿地出工下地,開著拖拉機突突突地滿地跑?!澳菚盒睦锎嬷h和人民的寄托,再苦再累也是甜的?!?/p>

      1971年元月,周福生被招工到延長油礦當工人,之后先后在黃陵煉油廠和延安煉油廠工作。

      張文川生得眉清目秀,與他的工程師身份十分搭調。他生于1949年,19歲插隊落戶來到延安市寶塔區(qū)李家渠公社,后來招工與周福生分配在一個單位。他倆“知根知底”,幾十年來關系一直很融洽。

      “我成婚在陜北,妻子是當時的廠礦子弟,我們育有兩個兒子。1992年我們全家調回北京兵器工業(yè)部工作,我在工程師崗位上一直做到退休?!睆埼拇ㄗ晕医榻B說。

      張文川少言寡語,文質彬彬,打眼看很難將他與知青掛上鉤。

      2009年,張文川退休后,有了很多空閑的時間,加之擁有強烈的知情情結,他便對愛人說想回陜北走走,看望一下留守在陜北的北京知青。

      2011年夏,張文川走訪陜北多地,最后來到周福生創(chuàng)辦的北京知青林,一住就是幾個月。

      “2013年,我決定留在這里,幫助知青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這個事情帶有半公益性質,剛好投合我的志趣,我內心擁有強烈的知青情結,否則我干嘛來這兒?就因為我和老周一樣,都想幫助更多的陜北知青,為知青林的發(fā)展出點力?!?/p>

      張文川自2013年4月來到南泥灣,直到春節(jié)前才返回北京與家人團聚。“過了年,3月份我為老母親祝完壽,又起身趕回了南泥灣。說心里話,大城市的喧囂,不及這里的山青氣爽。這些年來的植樹造林,郁郁蔥蔥的山色,和我們半個多世紀前的陜北簡直不可同日而語?!?/p>

      作為工程師,張文川目前在知青林項目中做著“萬金油”的工作,既是水電工,又兼林場的出納。據他說,有事干了,整個人又一次精神起來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與周福生、張文川交談時,知青林場“五大金剛”中的惟一女性傅和平,拖著行李箱風塵仆仆地從北京趕回南泥灣,她向記者打了招呼,言語舉止中透著老年女性少有的干練?!澳銈兿攘模业孟窗涯?,收拾收拾儀容,休息一會兒?!?/p>

      傅和平急急趕回南泥灣,是為了給兩天后要在知青林舉辦的延安干部學院新學員開班儀式做好準備。

      1952年出生的傅和平性格外向,說話利落,說出的話沒有商量的余地。之后看她在林場給員工們分配工作,那股子霸氣勁兒與性格柔弱的總經理周福生,形成鮮明的反差。周福生辦事活像個和事佬,兩個人一致認為他們之間是一種互補?!捌髽I(yè)領導層必須要有唱紅臉和白臉的,繃得太緊會斷裂,放得太松會疲沓?!备岛推秸f。

      1969年元月,傅和平到延安市延安縣梁村公社插隊,后招工分配到延安卷煙廠,直到2000年退休。

      傅和平算是周福生最初創(chuàng)辦北京知青林場的元老級人物?!暗敃r老周找我老公(也是知青)商議創(chuàng)辦知青林時,聲明不要女的,我是作為家屬,前前后后幫他們的忙。初創(chuàng)時期缺資金,租辦公室,許多日常用品都是我從家里搬去的,我是被老周關愛知青的行為感動了?!?/p>

      原本是傅和平夫婦與周福生一起創(chuàng)辦起了北京知青林場,但不久由于發(fā)生意見相左的尷尬局面,傅和平的丈夫主動離開了林場,而傅和平卻在林場堅持至今,她每年回北京的兒女那里小住一段日子,以享天倫之樂。

      植樹造林南泥灣

      說起創(chuàng)辦知青林,周福生感慨萬千。

      新世紀初,一次工傷事故,致使周福生昏迷了十多天?!拔业拿梢哉f一半是知青們幫著撿回來的?!笨祻秃蟮闹芨I壬朔床钢嗟母卸髦?,決心后半輩子要為昔日的知青們做點事。他四處奔走,聯(lián)系留延知青籌措了6萬余元,買了米面油等物,挨家挨戶送給那些遭遇困難和家境生活艱難的留延知青。

      目前知青林場“五大金剛”之一的劉二順,不僅是2003年林場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也是當初周福生死活要幫襯的對象。

      劉二順1952年出生在北京,16歲插隊來到黃陵縣阿黨公社河堤村,招工分配到黃陵縣陶瓷廠,后在建筑公司直至病退。

      由于長期哮喘、多次病危住院的二順身體狀況一直欠佳,提前內退,加之夫妻離異,對他打擊極大,甚至一度出現過輕生的念頭。

      本著能幫一個幫一個的初心,周福生聯(lián)絡了留延的部分知青,開始籌辦“北京知青林”項目,想以此掙些錢,更好地幫襯困難知青。但由于種種原因,最初參與組建的12個人,最終只留下了他和傅和平兩個人。

      說實話,坐在記者面前的周福生如今越看越像當地的一個普通村民,與其十三年前知青林揭幕時留下的影像判若兩人。短短十三年,他在南泥灣數千畝坡地上植樹造林,頂風冒雨,摸爬滾打,還與當地酒廠合作創(chuàng)建了“老知青”酒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周福生眼看著比十年前蒼老了許多,且蒼老得讓人心驚;短短十三年,初創(chuàng)林場時的意氣風發(fā),變成了今天的耄耋之相,殘缺的牙齒像極了被亂啃過的玉米棒。

      自2002年開始,沒到退休年齡的周福生,就開始謀劃知青林的事情。

      “當時我就想著給后人留下點什么,又想到留陜知青境遇差別也大,大家伙就坐在一塊兒商量,跟上退耕還林,咱弄個知青林,弄個經濟實體,掙點錢,就可以更多地幫助困難知青,當時的出發(fā)點就是這么單純?!敝芨If。

      談起眼下的知青林,周福生直言不諱地坦言,就是“困難”兩個字。

      “當年插隊到延安的北京知青,留下的有幾百人,延安留下了二百多,西安留下二百多,這五百多人的青春揮灑在了這片土地上,所以我們創(chuàng)辦知青林是個極具意義的事情?!敝芨If,“2003年運作起來后不久,延安干部學院就來參觀,覺得南泥灣這個地方很好,便達成了共建‘南泥灣綜合教學基地’的意向。中國有三大干部學院,上海一個,井岡山一個,延安一個,這個教學基地,實際上是干部學院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領導干部的基地。自2006年開始聯(lián)合辦學,截至今天已近十年了,效果很好,還獲得過中組部精品課程獎,中組部的兩任宣傳部長都到過這兒?!?/p>

      周福生介紹說,知青林這個地方原來并不是知青插隊的地方,是經過政府審批讓他們到這兒來建的?!罢矫鏄O其支持,我們現在光耕地就有上千畝,林場占地就更大了。政府每年給我們撥付30萬元的護林款,我們所有人在這里沒有工資,拿的是各自單位的退休費。但在這兒管吃管住,靠和干部學院共建,收入一些學員的住宿費運營著,比較艱難?!?/p>

      記者了解到,這里早先是西安市委五七干校所在地,干校撤走后,幾排窯洞成了羊圈。2006年,知青林準備與干部學院共建后,獲得延安市政府60萬元支持,林場又自籌5萬元,將羊圈翻建成了目前這60孔窯的標準間和教室,以此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省部廳局級干部學員。

      關于資金缺口問題,周福生解釋說:“五七干校距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包括窯洞、電路、上下水均年久失修老化,要想恢復很不容易,小修小補毛病不斷,想建設好,讓學員們住的舒適些,這筆費用顯然不小?!?/p>

      采訪中,周福生一再坦誠,苦難出自他的責任,“缺乏運作能力,宣傳不到位,理解的人和機構不多,所以造成眼下的困難局面?!蓖瑫r他也意識到,現有的幾個人思維意識已經落伍,林場急需要有聰明才智、懂運營的年輕人來打理。

      “實際上我們背靠干部學院,條件應該算很好的?!备岛推教寡?,“但老周人太實誠。比如說有一次,一名來自某市的書記學員聽說我們這里的玉米豐收,但賣不出去,就給他們當地的一個企業(yè)打了電話。第二天老周看到路邊停了很多輛卡車,就上前打問,接洽上后,人家說你們才這么點玉米啊。老周說有,有的是。他忙前忙后到四里八鄉(xiāng)義務叫來鄉(xiāng)村干部與企業(yè)談收購。你說,如果咱自己去收,一斤就是賺一兩分錢,就是個不得了的數字。”

      雖說傅和平對周福生缺乏經營頭腦頗有微詞,但她骨子里正是看中了他的純真,才一直與他搭班到了今天。

      從左至右:林樹彬、劉二順、周福生、傅和平、張文川

      一生無悔延安人

      如果像個別人所說,能留在陜北或再次返回陜北的知青都是出于無奈之舉,那么知青林場“五大金剛”之一的林樹彬告訴你,完全不是這樣。

      “人是有寄托的生靈,需要用心感知生活,而非簡單的物質享受?!彼f。

      1950年出生的林樹彬至今深刻地記著,1969年1月1日,18歲剛過的他背著行李卷插隊來到延安市延安縣鄭莊公社,那時的延安留給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黃土連著天,溝壑草不生?!耙簿徒臧桑S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陜北的溝溝峁峁都綠起來了,雨水也比過去豐沛了許多,這就是生態(tài)變好了,你看現在這藍天白云多美?這些變化只有我們感受得最真切?!绷謽浔颦h(huán)顧林場四周對記者說。

      1971年,林樹彬招工進入延安機械廠,一直到2000年從保衛(wèi)科長的職位上退休,根據當時的知青政策,全家戶口轉回了北京。

      “退休后在北京沒事干,便找了份小區(qū)物業(yè)隊長的差事干了六年?!绷謽浔蛘f,“2003年我回來參加了知青林場的揭幕式,被老周做的事深深感動,在林場一待就是兩個月。幾十年了,在林場又一次讓我回味了一把知青生活?!?/p>

      2007年,周福生給人在北京的林樹彬打電話,邀請他回來一起建設知青林。具有強烈知青情懷的林樹彬夜不能寐,“接了老周的電話,我屁顛屁顛就回來了,轉眼已經在這兒待了近十年,老伴有時也會過來住一陣子?,F在我每年農閑抽空會回北京一兩次,但每次都住不到個把月,就急著往回跑,好像這里才是能睡得踏實的家?!?/p>

      或許是歲月磨礪的緣故,林樹彬說他越來越順命,“我個人覺得當初響應號召上山下鄉(xiāng),至今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殊性,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說大話,我真覺得此生無怨無悔,這就是命啊。俗話說,該須有的終須有,莫須有的不強求?!?/p>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與林樹彬一樣,劉二順也以不違天命而自居。從他舉止到言語,渾身仍舊透著一股皇城根的大爺樣兒,雖說說到動情處,他的眼眶里也會有眼淚在打轉。劉二順有兩個孩子,兒子落實政策回了北京,女兒在南京工作。

      “我每年冬季會回北京住一陣子,因為北京有暖氣,哮喘可以減輕些?!倍蠖鄶禃r間,劉二順都在知青林隨叫隨到,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邦^些年事還比較多,放牛種地收莊稼,現在我們都上歲數了,事兒不多,有些活也不讓我們干?!?/p>

      正如張文川所說:“北京的確比南泥灣繁華熱鬧,物質條件豐富。雖說我們完全可以和北京老人那樣背著手信步在胡同里遛彎、遛鳥、遛狗,但誰能知道我們內心的眷戀呢?為了讓人聽得懂,我們才說北京空氣不好啦,人多車多啦,實際上或許這些都不是主因,而是我們心里始終有著一種牽掛,一份難以明說,說了也沒多少人能夠理解的牽掛。就像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那樣,我們的崢嶸歲月在這里度過,這里便成了我們的窩,只有在這里,我們才感覺到心有所系,心有所依。”

      用周福生的話說,他們這些北京知青已經是“四不像”,在陜北被看成是外鄉(xiāng)人,在北京也被看成是外地人。

      “我父母去世后,北京只剩下姐姐和妹妹。落實政策時,我兒子回了北京,但我已經有好些年沒回去了,回去也不適應了?!敝芨I挠牡卣f,“原先返城的時候,我們家也給我聯(lián)系好了北京的單位,但是我考慮在這兒比回北京強。那會兒我工作上還是比較順利的,加上已經出來這么多年了,也習慣了在陜北。后來回北京住了一陣子,覺得壓抑感特別強,北京人多,樓多,車多,整天心里空落落的。這么說吧,在心里總覺著不痛快,南泥灣這兒多好,空氣好,四下里望去都是綠色,民風也淳樸?!?/p>

      周福生膝下三個孩子,兒子在北京,兩個女兒一個在西安上學,一個在延安煉油廠工作。他認為,他們那批北京知青都已經是60多歲的人了,再不及時發(fā)揮余熱,恐怕時日就不多了。他深感目前能配合延安干部學院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高級領導干部而自豪。

      時光荏苒,轉眼周福生在南泥灣已堅守了十幾年,一身潦倒模樣的他還操著黨建大心?!把影膊粌H是中國革命的圣地,也是我們北京知青的圣地,把這里建設好,美化好,發(fā)展好,我認為這是我們這代北京知青責無旁貸的責任?!?/p>

      此次采訪留給記者最深刻的印象是,在知青林的小飯廳墻上,貼著大幅醒目的毛主席畫像。這些當年生龍活虎的知青,轉瞬都已垂垂老矣。他們再次將自己浸淫進黃土高原這片山溝溝里,用汗水將南泥灣的溝溝峁峁滴灌得綠樹成蔭。人變了,環(huán)境變了,但不變的是他們仍舊懷揣著當年那種戰(zhàn)天斗地的情懷,矢志不渝地守護著心中那曾經火熱的理想……

      (責任編輯 馬穎超)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