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天山游牧圈與綠洲圈融合的分析 ——以《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為中心
      2016-08-04 16:31:31 來源:新西部雜志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西安 710061)

      【摘 要】天山作為亞洲中部最大的一座山脈和古代西域地區(qū)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線,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和歷史價值。本文以松田壽男的《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一書為視角,探討了獨特的的地理特征與歷史價值,認為天山的存在并不僅是一道地理意義上的山脈,在歷史上更重要的意義是游牧圈和綠洲圈兩種不同生態(tài)圈的混沌地帶之所在。

      【關鍵詞】天山;特征;價值;游牧文化 ;綠洲文明;生活圈;歷史地理學

      松田壽男(Matsuda Hisao,1903-1983)日本著名東方學者。擅長中西交通史、中亞史、西域史。祖籍熊本縣,出生在東京。畢生致力于西域史、中西交通史及中亞史等研究,著述甚豐,為日本中亞史、西域史學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突破了前人僅從地理、民族學和語言學研究其歷史的局限性,進而從經(jīng)濟方面探討。他把這一地區(qū)放在“干燥的亞洲”世界里,側重研究歷史地理和經(jīng)濟史,提出該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因素為連結亞洲東西兩方的中轉商業(yè)。《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出版于1956年,是集松田壽男先生多年研究內陸亞細亞成果之大成的一部巨著,對于研究內陸亞細亞史的學者,特別是對于研究我國新疆地區(qū)的歷史地理的學者有著巨大的參考。本書圍繞著天山山脈詳盡的介紹了漢唐時期天山南北的地貌生態(tài)以及對一些譬如且彌、蒲類、卑陸等國家,烏孫、柔然、高車等民族進行了文化生態(tài)和地理生態(tài)等方面的考究,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精辟的意見。筆者通過讀這本書,受益頗多,但帶來最多方面感觸的當屬絲綢之路給西域所帶來的影響。本文就此談一談對商貿中的西域的一些看法。

      天山位于新疆的中部,被視為是南北新疆的分界線,對于整個西域來說,天山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天山分為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這里既是南北新疆的地理分界線,又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線。因此,有學者認為天山是整個新疆的精華的所在。在《天山地圖》當中,胡文康認為:中天山的特點包含了許多的山間盆地,包括伊犁盆地、昭蘇盆地、鞏乃斯盆地、大小尤爾都斯盆地、焉耆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等代表了新疆精華的盆地,是天山富庶的象征。[1]裕勒都斯河谷、鈉林河谷更是成為了豐美的草場和肥沃的耕地并存的地帶。因此,天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分界線。拉特摩爾將長城作為兩種不同生活圈的分界線,他認為長城是“政治上所認定的明確的邊界,卻被歷史的起伏推廣成一個廣闊的邊緣地帶”。[2]書中松田先生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將天山視為長城的延伸線,“也就是說這座廣大的山脈,混合有北部草原和南部綠洲的雙重色彩,應當把它看做是呈現(xiàn)出所謂中間色彩的界線”。[3]要知道作為游牧民而言,觀念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去界定他們的游牧范圍,即使是在中國內部,長城也并不是界限分明的一條界線。更不必說在概念更為模糊的天山地區(qū)了。這里與其說是“分界線”,倒不如說是兩種文明的緩沖地帶。松田先生在書中介紹了唐代安西四鎮(zhèn)的四次變遷,這一點不是恰恰可以說明這一界限的模糊性么?“從新疆的沙漠、綠洲、戈壁、河流、高山、草原、湖泊、冰川等形成了多樣化的空間形成了巨大的地理落差。天山山脈就如一道巨大的索帶將這些地理空間聯(lián)系起來,天山作為新疆的地理重心, 就是這幅歷史畫軸的‘軸心’”。[4]由于游牧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和絲綢之路的商貿,使得天山山脈成為了游牧和綠洲兩種不同生活圈的混合地帶,在這里兩種生活圈互通有無實現(xiàn)了共生。

      一、天山山脈的特殊性

      在前文當中,提到了天山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天山山脈作為亞洲中部最大的一座山脈,[5]在地理生態(tài)上,天然的將新疆一分為二,南北疆也因各自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同,形成了農耕和游牧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圈,因此如何去理解天山,跳出中國王朝史的敘述框架,建立從天山看西域的視角是我們做邊疆研究的關鍵。

      松田先生在書中將亞洲分為濕潤亞洲、森林亞洲和干燥亞洲三個部分。[6]而天山山脈就是干燥亞洲的一個重要地理標志。由于西域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決定了水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水,導致了天山在整個新疆地區(qū)能夠冠之以“天”姓。也正是因為充足的水源,可以在天山中的盆地孕育出譬如蒲類國、伊吾州等一大批西域文明。此為天山特殊性之一。

      作為北疆的游牧文明與南疆的綠洲文明緩沖區(qū),天山地區(qū)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汲取來自于兩種不同生活圈的精華,因此在散落于天山山脈中的大小盆地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被哪種文明獨占的現(xiàn)象,二者似乎在這里這里達到了一種共生的狀態(tài),這一點在下文中將會做詳細的闡述。此為天山特殊性之二。

      絲綢之路對于西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西域的內部游牧民需要定居者提供的糧食、布匹和手工制品,農耕文明需要放牧者的牛羊、毛皮和奶制品。而天山地區(qū),成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的重要途徑。這種商貿導致了天山地區(qū)的富足,也使這一地區(qū)成為歷史事件頻發(fā)的重要原因。例如將西域都護府設立于烏壘的一部分原因,不是正是為了達到能夠由官方來控制和保護這種商貿的目的么。此為其特殊性之三,也是本文主要闡明的內容之所在。

      二、綠洲民的職業(yè)問題

      似乎多年來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張騫出使西域,才形成了絲綢之路。這一觀點是不全面的,松田先生在文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中原中心觀的視角,破除了中原王朝史下的新疆歷史研究,以一種特有的以“亞洲史”為背景的內亞視角,來看待絲綢之路的形成問題。筆者認為綠洲民內部的自發(fā)性才是促使絲綢之路形成的主要原因。出于對某種商品的需求,最先出現(xiàn)了綠洲與綠洲之間的貿易行為,慢慢的,這種貿易行為逐漸擴展到了游牧民對于定居商品的需求上,最終導致了南北交換以及東西交換的形成,在張騫之后,這種商貿延伸至長安,形成了所謂的絲綢之路。因此這里就存在有一個綠洲民的考證問題。

      并不是有了絲綢之路以后才有的西域三十六國,而是三十六國在先。沒有張騫鑿空西域 ,就沒有三十六國的記錄,可以說明,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三十六國已經(jīng)存在。因此,綠洲文明的興起必然是依靠著農業(y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綠洲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的閉塞性,也真是這種閉塞性決定了,綠洲文明建立的基礎必須是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當這種農業(y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就像松田先生在書中寫的那樣:“綠洲由于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孤立性和封閉性,在最初的時期,起到了保護、組織、統(tǒng)治綠洲生活的‘蛋殼’作用。但是無奈因土地的狹小,水量、耕地有限,遲早會發(fā)生人口和耕地失去平衡的狀態(tài),并且資源豐富也談不上能滿足生活提高的需求。也就是說隨著地理的發(fā)展,綠洲地理上的封閉性便成為障礙。在這里,當?shù)鼐用褚揽颗c其他綠洲或其他生產(chǎn)地區(qū)的交往突破了這個難關。因此,我們應該說克服了沙漠的艱難險阻的商隊的發(fā)展是極其自然的。”[7]依靠農業(yè)建立起綠洲,依靠商貿使得綠洲變得富足。因此在綠洲民的職業(yè)上,就有了一個討論的空間。他們不是純粹的商人,因為他們需要耕種去滿足自己的吃穿,但是在絲綢之路的繁榮階段,筆者認為,商業(yè)無疑是他們生活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主要的部分,不然也不會像松田先生在文中所敘述的“在綠洲內的村落,呈現(xiàn)出商業(yè)都市的面貌,商業(yè)的巨大利潤推動了綠洲文明的發(fā)展,最后形成了綠洲上的商業(yè)國”。[8]這個商業(yè)國與平常意義的商業(yè)城市還是有差別的,同長安羅馬相比,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驛站”,既非貨源地也非最大的集散地,他的中轉的作用可能來的更為重要。這是對于絲綢之路而言,綠洲的存在能夠使絲綢之路保持暢通,但對于天山以北的游牧民來說,綠洲對于其生活的重要性不可不言了。

      三、西域商貿圈中的游牧民

      天山山脈作為內陸亞洲的重要山脈,其重要性是多方面的。造成兩種不同形式的生活圈的對立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準格爾盆地當中的游牧民族,對于草原文明的依賴程度,顯然要比后者對于他的依賴要來的強烈的多,如同松田先生所言:“游牧經(jīng)濟是一種單純、片面的經(jīng)濟,因此,它與農耕經(jīng)濟比較起來,在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力量方面明顯的不如。簡單地說,最好是拿家畜的繁殖力同農業(yè)生產(chǎn)力進行比較。尤其是依靠家畜為生的民族,由于氣候的突變和畜疫的流行,甚至有完全喪失生活資源的危險?!?strong>[9]正是這種生活上的不穩(wěn)定性,造成了游牧民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必須同綠洲生活圈進行商貿的活動,也就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來自于農耕文明的制約。拉鐵摩爾認為“游牧文化為定居文明所制,實可稱為一大轉機”,“中國城以內的道路始與沿天山兩側綠洲間的道路,即從游牧者開辟的商路有相當?shù)穆?lián)絡”。[10]杉山正明也寫到“由于城市和聚落是經(jīng)濟生活必要的聯(lián)系,游牧必須與綠洲共存共榮,在大草原逐水草為生的游牧民族,余姚帶著收成定期朝‘點’狀的綠洲城市聚集”。[11]這樣看來,作為兩種生活圈的天山地區(qū), 商貿成為了游牧與農耕實現(xiàn)共生與互補所在。

      此外,作者在書中評價游牧生活是一種“吃了雖然能活下去,但卻不能肥胖”的生活,[12]游牧民對于定居文明生產(chǎn)的糧食、茶葉、布匹、食鹽乃至于各種各樣的手工制品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賴,因此,用自己的牛羊去換取生活所需的商貿行為的產(chǎn)生也就不難理解了。放在商品經(jīng)濟的體系當中甚至可以這樣去理解,游牧民在同綠洲的商品交換當中甚至成為了綠洲文明過剩商品的傾銷對象。因此在文獻的記載當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游牧民流入綠洲并轉換為農業(yè)民族的現(xiàn)象,譬如回鶻。但在西域相反方向轉換的情況卻鮮有發(fā)生。正是由于這種商貿行為的存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當中,當商貿無法滿足游牧民生活所需,甚至會發(fā)生沖突,出現(xiàn)以掠奪商品為目的的戰(zhàn)爭。松田先生評價道:“在游牧民族的活動,絕不是在鼓勵的環(huán)境和僅在相同的生產(chǎn)范圍內進行的。他們與其他生產(chǎn)圈的關系,是左右他們自己國家生死存亡的巨大力量。因此,這也正如本文迄今所論述的那樣,游牧國家的開辟疆土,是和商業(yè)路有著很深的關系?!?strong>[13]列舉一個小例子證明游牧民對綠洲文明的依賴。

      在蒲類海地區(qū),[14]這一地區(qū)漢唐時期一直為游牧民族所占有,漢族勢力采取擠進來的形式去達到這一地區(qū),例如漢代在伊吾的屯田。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一地區(qū)最為豐美的蒲類海周邊草場一直為游牧民所占有。這一地區(qū),即適合游牧又易于耕種,在西漢時期就一直為匈奴的重要的糧食來源,此地還先后為北匈奴、柔然、高車等游牧民族作為其西方基地而重視。這是為什么呢?首先,此地為中天山山脈當中的盆地之一,豐富的水源造就了適宜人類居住的自然環(huán)境。其次,絲綢之路的畢竟之路,造就了這一地區(qū)的繁榮,重要的商業(yè)要沖,決定了此地的商業(yè)價值。最后,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在蒲類海南面,一字排開了伊吾、交河、庭州三地,此三處均為農耕文明建立起來的重要州縣,在這里游牧民可以通過商貿從南面獲得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必須品,另外也可以將自己多余的畜牧就近處理,如此便利的條件,難免為游牧者念念不忘。由此,也可進一步的證明了,游牧者對于綠洲文明的需求性。

      四、結語

      天山作為內亞地區(qū)的十字路口,承載著連接中亞,溝通南北的重大作用。筆者從天山的視角出發(fā),來看待游牧和綠洲兩種不同生活圈在天山這個混沌的融合地帶,兩種不同文明在這里共生、沖突和互補,實現(xiàn)了游牧與農耕的并存,乃至于相互轉化。邯鄲學步,做出此文,僅表達一些個人看法。

      【注釋】

      [1]胡文康.天山地圖[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8.

      [2][美]拉鐵摩爾,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163.

      [3][6][7][8][9][12][13][日]松田壽男,陳俊謀譯.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M].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15;1;4;4;16;17;293.

      [4]黃達遠.區(qū)域史視角與邊疆研究:以“天山史”為例[J].學術月刊,2013(6).

      [5]天山山脈全長2500公里,跨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中國境內為 1700 公里,西起烏恰縣克孜河谷,東至哈密星星峽,南北寬100-400公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山勢東高西低,多冰川。最高峰為托木爾峰,海拔7435米,在阿克蘇地區(qū)境內。

      [10][美]拉特摩爾.亞洲腹地之商路.田嘉績譯.收入魏長洪、何漢民編《外國探險家西域游記》,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130

      [11][日]杉山正明,黃美蓉譯.游牧民的世界史[M].中國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4:13.

      [14]即今天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巴里坤湖

      【作者簡介】

      劉威(1992-)男,在讀碩士,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民族學2014級。研究方向:民族學。

      (責任編輯 馬穎超)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