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肇興侗寨:呈現(xiàn)自然生態(tài)的文化村
      2016-10-12 16:09:03 來源:新西部雜志

      應當說,肇興侗寨目前的開發(fā)形式,還是值得稱道的。

      肇興侗寨完整地保留了自己文化的源頭,并通過侗家一些村民謹慎的改變,獲得了自救的途徑和出路。在這里,人與人之間健康的情感關系仍保存完整,每一位村民,都有尊嚴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里。

      這種對原住村落歷史形態(tài)的尊重和保留,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仁寨鼓樓

      9月6日上午,陸永強照例開著自己新買回來一個月的五菱面包車,守在景區(qū)大門外。

      這個月,貴州很多景區(qū)都對前來游玩的浙江人實行免門票費,但由于黎平縣距離貴陽300多公里,也不是浙江旅行社安排的黔東南旅游景點,因此來肇興侗寨的游客與往年同期相比,在陸永強看來并沒有增加多少,但“也差不了多少”。

      陸永強在景區(qū)大門外主要招攬新來游玩的散客,一般景區(qū)的觀光車拉游客進去一人次要收10元的車票,當?shù)卮迕裼米约旱能囕v拉游客進去一趟收費30元,四五個人包一輛車,就比較劃算了。

      今年30多歲的陸永強代表的是侗族人中面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沖擊最為突出的人群。拆遷后,他已經(jīng)不住在傳統(tǒng)的木樓里,鎮(zhèn)子外圍的房子如今都采用水泥蓋房子,雖然成本高于木樓房子,可陸永強喜歡水泥房子,“上下水方便,也不用經(jīng)常維修”。

      但陸永強時常還是想念從小住慣的木樓,每當想念的時候,他就借著看父母的理由,去媽媽家的木樓里住一宿。

      鼓樓群淡然的表情

      在陸永強過去的生活里,他和鎮(zhèn)上其他侗家人一樣,最熟悉的莫過于三樣東西:鼓樓、大歌和風雨橋。而這三樣東西也被譽為“侗家三寶”。

      中午最熱的時候,鎮(zhèn)中心的仁寨鼓樓下面,60多歲的陸義正在和其他幾位年紀相仿的老人討論鎮(zhèn)上的垃圾集中回收規(guī)定,他還時不時地盯一眼旁邊兩位老人下棋。有游人問起這鼓樓的作用,他就會熱情地講解起來。據(jù)他講,這仁寨鼓樓的功能和其他侗寨的一樣,平時,村民們愛圍坐在這里休息、乘涼,彼此間傳遞一些信息。寨子里如果有事,村民們就會坐在這里一起議事。“寨子里婚喪嫁娶,也都要在這里進行?!?/p>

      鼓樓地下中央處有一個凹進去的磚坑,“冬天的時候,我們會在這里烤火,唱大歌。 而到每年的正月初八,就在這里踩堂祭祖?!标懥x說。

      肇興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東南部,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素稱“侗鄉(xiāng)第一寨”,占地18萬平方米,居民1000余戶,6000多人。寨民全為陸姓侗族,分為五大房族,各居五個自然片區(qū),因而也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臺五座。

      肇興最有名的就是鼓樓,以五個鼓樓組成的鼓樓群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譽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在這五座鼓樓中,仁寨鼓樓最矮,但卻是依橋傍水而建;禮寨鼓樓最為粗大,是用材最多的一座;智寨鼓樓最為特別,沒有尖尖,據(jù)傳說如果智寨鼓樓建尖尖角的話,那么整個肇興大寨必遭火災;信寨鼓樓則為全寨鼓樓最高。

      肇興鼓樓除了高低不同外,都有八角攢尖頂,外觀都像一座寶塔,飛閣重檐,氣勢雄偉。全樓為木結構建筑,用四根大杉木為主柱直達頂層,另立副柱加橫豎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樓中央懸空一根為雷公柱、四根金柱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的結構方法,象征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寓意“天長地久”。

      陸義老人告訴記者,建造鼓樓用的全是杉木,這種木料不會生蟲子。全都是用四柱貫頂,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結構。“侗家有傳統(tǒng)的建筑師,鼓樓建設不用一釘一鉚,全以杉木開槽穿榫和接而成,銜接不隙,絲毫不差,牢固嚴謹,經(jīng)風霜,歷雨露,在鼓樓的外額上抹粉描繪或白灰泥塑龍鳳鳥獸,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風情的油飾圖案。”

      鼓樓的來歷,侗家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安營侗鄉(xiāng),為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筑高亭,內(nèi)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為鼓樓。

      另有一種說法更加神奇。傳說鼓樓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跡。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xiāng),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fā)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fā)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面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贊頌鼓樓的歌詞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唱法。

      仁寨鼓樓最醒目的是在樓上掛了好多比賽得獎的證書,樓下的角落里排列著高低不同的蘆笙,蘆笙上還掛著兩條智寨蘆笙隊比賽獲獎獎旗。陸義指著幾個新竹子做的蘆笙說:“過兩天又要比賽,這是給比賽準備的?!彼贿呏t虛地稱自己年紀大了,氣不夠了,一邊還是舉著最大的蘆笙吹了起來。

      據(jù)介紹,肇興侗寨的開發(fā)比較晚,是在國家開展了非物質文化保護,有了民俗文化研究和保護體系后,當?shù)卣砰_始開發(fā),請了國內(nèi)很多古村落研究專家反復進行論證,不僅使侗寨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也保護了以鼓樓文化為核心的侗民族文化基因。

      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委員會專家委員段寶林看來,侗寨在歷史記憶、宗教信仰、款約法規(guī)、生活習俗、節(jié)慶交往等方面都離不開鼓樓。以鼓樓為中心深度解讀侗族村寨,就可以勾勒出侗族社會的全息圖景。

      肇興侗寨被開發(fā)后,陸永強成了寨子里較早做生意的侗家人。

      肇興本地的侗家人祖輩習慣了農(nóng)耕生活,鮮少做生意的意識。這里開發(fā)的最初,很多沿街的房子都被外來的四川等地人租來做客棧、酒吧和餐館。這兩年,在外出打工回來的年輕人的帶動下,寨子的人們也開始做些小生意,主要是賣一些本地的土特產(chǎn)。

      “年輕人現(xiàn)在很少去鼓樓下面閑聊,也不是很熱情地去參加寨子里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陸永強低下頭沉吟了一下說,“比如我,總感覺和寨子原來的生活有了距離?!?/p>

      舞臺合影

      清泉般流淌的大歌

      晚上八點半,吳玉蓮和弟子們都化好妝,準備上臺表演了。

      如果不說出真實年齡,沒有人會相信她已經(jīng)60歲了。大歌唱響,她微笑著又一次看到臺下觀眾驚異的表情,這樣的表情對她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暗谝淮温牭蕉弊宕蟾璧娜?,基本上都會被震驚?!彼f。

      吳玉蓮人生最輝煌的頂點,是她30歲的時候。1986年,她作為領唱,與黔東南州的其他八位歌手組成侗族大歌合唱團,參加了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jié)?!把莩戤吅?,全場起立,掌聲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我們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倍嗄旰蠡貞浧鹜?,吳玉蓮依然激動不已。

      其實早在1953年,就曾有三位侗家女歌手進京表演,但當時并未體現(xiàn)出群體性。吳玉蓮們的巴黎演出,給侗族大歌帶來新的變化。

      肇興周圍的侗寨因發(fā)音不同,各寨擅長的唱法也不同。吳玉蓮出生在三龍侗寨,三龍侗寨人說話清脆,擅長唱很高的聲部,吳玉蓮就是代表人物。

      侗族人沒有文字,祖輩靠大歌傳承文化,因而被國內(nèi)外學者稱為“人類保存得最古老的歌謠”。流傳下來的是多人分聲部無伴奏大合唱,唱者都是村民,只憑天生對音樂的敏感,表達出生活的各種情感。數(shù)十人合唱時,可以將高音部、低音部、混聲、和聲、輪唱、花腔等等唱法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令人蕩氣回腸。法國藝術節(jié)后,侗族大歌驚動了全世界,吳玉蓮隨后開始到世界各國演出。45歲時,她退出舞臺,專心培養(yǎng)弟子,2008年成為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一年后,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貴州省惟一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保護項目。

      2015年10月,吳玉蓮受邀加入肇興天籟之音侗族文化傳播公司(以下簡稱“天籟之音”)擔任歌師,與她一起擔任歌師的還有兩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即琵琶師吳玉竹和唱假聲的楊昌奇。

      投資天籟之音的楊求(音讀zǐ)良并不是肇興當?shù)氐亩弊迦?。?jù)天籟之音的組織人陳俊儒介紹,楊求良喜歡侗族大歌,他希望通過投資演出,給請來的歌師和歌手們支付一定報酬,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到保護侗族大歌的行列中。

      景區(qū)為了招徠游客,也有免費表演的侗族大歌,請了外地專業(yè)歌舞老師編排,加上現(xiàn)代化的燈光舞美,給游客呈現(xiàn)的是與傳統(tǒng)完全不同的侗族大歌。與此相比,天籟之音則始終堅持用傳統(tǒng)的方式表演,舞臺只有十多平方米,燈光始終沒有變化,歌師、歌手盡量呈現(xiàn)最原始的演唱形式。

      這樣一場演出要收費60元,還是推廣價,“如果真有心來領略侗族大歌的人,是會來欣賞我們演出的?!标惪∪逭f,但大多數(shù)時候,一場演出最多超不過十個觀眾,“幾乎沒有盈利,基本上是以公益的心態(tài)做這件事”。

      但不管觀眾有多少,吳玉蓮和弟子們每一場演出都很用心,他們都明白,天籟之音目前只能是小眾形式的演出和欣賞。

      陳俊儒一直嘗試用網(wǎng)絡推廣天籟之音,他已經(jīng)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但似乎影響還是不大。

      百年傳承的藍靛靛染

      肇興人習慣了每天從早到晚都會響著“咚咚咚咚”的敲打聲音,而這聲音對外來的游人則是一種疑惑。

      如果是剛從苗寨再來到侗寨,就會發(fā)現(xiàn)侗族人服飾相較于苗族艷麗的服飾來說,顯得要樸素得多。黑、藍、白、暗紅色,是侗族婦女服飾最多的色彩。侗家婦女傳統(tǒng)的服飾是,袖口衣擺均裝飾有花帶,內(nèi)穿蠟染圍胸,下穿蠟染百褶裙,左右兩邊以紅綠白布條裝飾。

      手工侗布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漫長,織好原棉布之后,還要用植物染料經(jīng)過反復染色,染一遍槌一遍,顏色多成暗紅色或亮金色,肌理結實端莊、古樸高雅。而每天從早到晚響徹寨子的敲打聲,就是很多人家在用傳統(tǒng)方法將粗紡的原色棉布染色,成為縫制服裝需要的布料。

      肇興鎮(zhèn)上有座侗族最大的文化展覽館,展現(xiàn)了侗家人百年來一直保存完整的傳統(tǒng)藍靛靛染技藝。但如今隨著生產(chǎn)技術的發(fā)展,普通人家里已將現(xiàn)代工具融入這項傳統(tǒng)技藝,比如很多人家已經(jīng)不是在用原始的手工錘子敲打染色,而是用一種簡單的小型機器代替人工不停敲打,人只需要不停加染料和布料。

      風兒吹著樓上樓下晾曬著的染好的長布,也成了游客獵奇驚羨的目光里的又一道風景。

      由于旅游開發(f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肇興的侗寨如今是整個侗族中最直接遭受到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科技交匯沖擊的地方。一些接觸到網(wǎng)絡世界和現(xiàn)代文化的侗族年輕一代人開始思考,如何能將自己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推廣出去。40歲的陸彥梅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陸彥梅從小跟外婆學到了最傳統(tǒng)的植物染色方法,隨著年紀和技藝的成熟,心靈手巧的陸彥梅逐漸成為了當?shù)貍鹘y(tǒng)手工藝藍靛靛染代表性傳承人。

      但對傳統(tǒng)技藝抱有濃烈興趣的陸彥梅并不滿足于此,她不停地找老人探訪,收集了很多種純植物彩染技術,并依著自己的經(jīng)驗,經(jīng)過多次嘗試,掌握了侗族失傳近百年的豆染技能。

      2015年,陸彥梅聯(lián)合了其他七戶人家在寨子里成立了“傳統(tǒng)工藝農(nóng)民業(yè)余合作社”。政府不定期地派技術人員對她的合作社進行指導和幫助,她也開始通過網(wǎng)絡推銷大家制造出的產(chǎn)品。隨后,她又在黎平縣城和肇興鎮(zhèn)上開設了三家實體店。

      從今年開始,在當?shù)卣畮椭拢憦┟方柚W(wǎng)絡平臺,開設了淘寶店和微店,成為當?shù)氐谝慌l(xiāng)村電商的代表。

      如今,陸彥梅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空間”,在取得經(jīng)濟收益的同時,能將自己掌握的民族印染技藝推廣開來,讓遠離侗族的人能發(fā)現(xiàn)、看到、欣賞這個民族傳統(tǒng)工藝的魅力,并能讓這項技藝在更年輕一代的侗族人中傳承下去。

      風雨橋深處的微笑

      前兩年,黎平縣政府專門邀請參加“余秋雨與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對話”活動的幾位國內(nèi)非遺保護專家來到肇興,讓他們?yōu)檎嘏d的開發(fā)與保護建言獻策。這幾位專家在肇興的風雨橋上,就“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的開發(fā)與保護”話題進行了現(xiàn)場解讀。

      專家們肯定了當?shù)卣畬Χ闭奈遄臉牵靡耘f修舊的原則重新進行了修復。“肇興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就是肇興侗寨村民自然的生活態(tài)?!敝袊袼讓W會副理事長劉鐵梁說:“特別風雨橋是侗寨核心文化的重要容器,肇興把保護文化遺產(chǎn)與民俗旅游開發(fā)等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結合起來,走政府、商家、學者和文化主體共同參與的開發(fā)式保護框架模式,是可以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p>

      走入侗寨,最常見到的就是風雨橋,侗族人也稱之為“花橋”。與景區(qū)門口新修的高大、俊美、嶄新的風雨橋不同,肇興寨子里原有的五座風雨橋保存著時間留給它的印記,顯得蒼老、古樸而凝重。

      肇興侗寨四面環(huán)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寨中房屋為干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

      正午時分通向智寨鼓樓的風雨橋上,坐滿了村里的老人,他們還習慣用侗族語言交流,有幾位老人甚至聽不懂普通話。肇興侗寨里尊重老人的氣息似乎很濃,除了鼓樓和風雨橋上張貼的鄉(xiāng)約里不斷提到尊重老人,唱的侗族大歌里有相當多的歌曲也與此有關。

      傳統(tǒng)的侗家認為:“鼓樓通天,花橋接地”,這與侗族的文化脈絡有關。風雨橋上最常見的裝飾物是龍,侗族的先民來至百越,越人近水,龍是其圖騰。侗族人建在寨邊河上的大大小小風雨橋,從遠處看,如同大大小小的龍,侗族人就是以此種方式,喚醒族人深藏于心底的關于祖先來去歷程的記憶。

      與苗寨依山而建不同,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xiàn)了石拱橋、石板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風雨橋是侗族的標志風物,也是傳統(tǒng)交通建筑。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會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數(shù)座橋,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據(jù)說如此也可以將從上游流來的福氣好運攔聚到寨里。侗家人對橋址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侗族將山脈、河流視為“龍脈”,認為“龍嘴”是安寨的最佳地點,而風雨橋是用來貫龍脈、導龍氣、領水口、存財氣的。這中間就包含著侗家人祈愿自己的民族家族生存興旺發(fā)達的潛意識。

      風雨橋遍布侗鄉(xiāng),尤以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為最多,據(jù)統(tǒng)計,這些地區(qū)共有風雨橋330余座,僅在肇興的河溪上就有五座風格各異的風雨橋,也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肇興在南宋時就已建寨,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所以寨子里的這五座風雨橋如今都屬于國家級風景名勝。

      侗族的風雨橋最早興于漢末,現(xiàn)在大都是以唐代的建筑為基礎。與鼓樓一樣以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靠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筑技巧高超。橋梁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shù)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

      智寨的風雨橋是侗族代表之作,橋面鋪板,形成長廊式走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橋內(nèi)到處用侗家傳統(tǒng)的彩繪裝飾,因而也稱為“花橋”。橋的長廊兩邊,立有帶長凳的欄桿,專供行人歇腳避風雨,也是寨民休憩娛樂、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場所。抬頭四望,橋的長廊、重檐、亭閣內(nèi),都是彩繪,廊內(nèi)還掛著匾額、字畫。中央的亭閣里,供奉著“祖母神薩瑪”和橋神。橋外多重的檐口、攢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繪,有吉祥動物塑像和葫蘆寶頂。橋頭還立有建橋記事碑,記述這座橋的修建歷程及捐助人姓名。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老人們說“可久經(jīng)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侗族的這種由橋、塔、亭組成的風雨橋,是桿欄式建筑發(fā)展的延伸,在建筑學業(yè)內(nèi)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

      據(jù)智寨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介紹,肇興的這五座風雨橋,村民們祖輩都精心呵護,政府也進行了維修和保護,因而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如今,當?shù)卣埩硕弊鍌鹘y(tǒng)建筑師用以舊修舊方式修復保護過的五座風雨橋,“原汁原味”地存在于侗家人的生活中,它們?nèi)耘f是老人記憶里多年未改的舊日模樣。

      “冬天,寨子里的人還會輪流挑柴來生火,供行人歇息時取暖?!边@種對風雨橋溫馨的記憶,留在了很多過客的心中。

      (責任編輯 馬穎超)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