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貴州六盤水司機蔡女士駕車違章掉頭,民警將其攔下后要求出示證件,蔡女士拒不配合,雙方僵持一段時間后,蔡女士突然打開車門,脫光下身撲向交警,并拿衣服亂揮,雙方僵持近一小時。蔡女士被處罰款150元扣3分。
在微博上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評論已經(jīng)達到16050條。網(wǎng)友們不乏譴責、調(diào)侃、起哄,但也有冷靜的評論,認為只罰款扣分還不夠,應該拘留追究流氓行為的責任。還有人反問:國人為什么這么愛用流氓行為說事?
說到這里,忽然想起了前些日子幾位網(wǎng)友關(guān)于印度軍隊越過邊界的評論。一條問:這一次砸什么車?居然有回復:肯定不能砸日系韓系了,就砸捷豹路虎吧。還有更神的:全面抵制印度有關(guān)的產(chǎn)品,包括甩餅、瑜伽和神油。更出格的還要禁播《西游記》,砸觀音菩薩造像。
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思維?只要和別國有矛盾,就想到了砸車和抵制商品,就想到了上街去游行發(fā)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思維與那位汽車違章脫褲子女司機的心理具有一致性,就是遇事不說事,以流氓行為反守為攻,絕地反擊。
如果說這種思維具有一定的國民性,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讓其長期存在,屢試不爽呢?
首先是相關(guān)部門的處理方式造成的。我們的政府部門在管理社會時有一招叫造輿論,為了某種行政目的,慣用的手法是輿論先行,盡可能動員社會力量為自己站臺。久而久之,內(nèi)政如此,外交也如此,甚至軍事、商業(yè)也講究炒作,形成聲勢,為自己助威,讓自己脫責。
主流媒體引導也有不可推托的責任。很多事情不是站在應有的立場去報道真相,而是熱衷于宣泄感情而煽動社會。我們整天說維穩(wěn),很多不穩(wěn)恰恰是媒體推波助瀾的結(jié)果。砸日系車韓系車的鬧劇里,其實一直有輿論的影子。記得一位有見識的省長曾經(jīng)對媒體說過:熱點不加溫,焦點不添亂,是媒體的良知。
中國是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國民又長期接受“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教育,凡事都能與愛國扯上關(guān)系。如果動輒就調(diào)動民眾情緒,制造輿論支持,勢必造成秩序混亂,而絲毫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最近,某個社會團體的官方微博在指責一位教授時說:當大家奮力抗洪時,這位“良心”的大學教授在做什么?這其實就是一種最典型的流氓問法。教授的職責是教書,如果他的身邊有災難,他也有義務救災。但湖南的洪災離北京遠隔千里,你想讓他干什么?
現(xiàn)代社會有細化的分工,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可以關(guān)心別人的事,但不要肆意跨界橫加干涉。還是讓政治歸政治、軍事歸軍事、外交歸外交、商業(yè)歸商業(yè)、教育歸教育、百姓歸百姓、流氓歸流氓吧!
(責任編輯 馬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