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喝著黃河水長大、如今50多歲的他,對紅棗的感情深厚。憑著世代種棗經驗加上反復實踐,武子生年輕時就總結出管理竅門,自家棗園的產量和質量總是好于旁人。
“陜北棗王”“土專家”“棗樹醫(yī)生”“脫貧帶頭人”……這些名頭指向的都是同一位棗農,而他更喜歡稱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特派員。他的科技成果,都在位于陜西佳縣的30多畝紅棗豐產技術示范點乃至全縣逾80萬畝的棗園里。

3月2日,武子生(左一)查看一棵棗樹的樹枝。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位于陜北黃河沿岸,氣候條件適宜優(yōu)質紅棗生長。據(jù)《佳縣志》記載,明清時期,佳縣紅棗已久負盛名。如今,佳縣紅棗仍以個大、核小、肉厚、色鮮、油性大等特點聞名,年產值達到10億元人民幣,還擁有國內首個國家級紅棗有機食品認證。
“只要樹上有棗就餓不死人”,這是佳縣老百姓的一句俗話。棗樹屬耐旱作物,年年掛果、歲歲豐產,千百年來都是當?shù)厝擞鰹幕臅r賴以生存的重要口糧。常言道“靠山吃山”,棗林溝、棗樹坪、棗樹梁等地名,就是世世代代的佳縣人把希望拴在棗樹和紅棗上的證明。
靠種棗維持溫飽,這在當今已不成問題;而靠種棗脫貧,則是這些年來當?shù)厝罕姷男滦枨?。佳縣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在這個民歌《東方紅》的誕生地,紅棗作為主導產業(yè),少不了脫貧的“能人”,武子生則是這些“能人”中的名人。
舉著比自己還高的剪枝刀,一刀下去一根枝丫應聲落地。記者見到武子生時,他正在合作社的有機紅棗生產基地里給10多名社員授課?!皠e看現(xiàn)在是棗樹休眠期,枝子剪不好,秋來別想打下好棗。”這位敦實的陜北漢子平素不茍言笑,講起技術來卻滔滔不絕,時而還手舞足蹈。

3月2日,武子生(右三)在棗園里向村民們傳授棗樹修剪技術。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一天到晚電話不停,有咨詢技術的,有洽談市場的,還有邀請我去授課的?!彼f。
自幼喝著黃河水長大、如今50多歲的他,對紅棗的感情深厚。憑著世代種棗經驗加上反復實踐,武子生年輕時就總結出管理竅門,自家棗園的產量和質量總是好于旁人。對此他并不守口如瓶,而是樂于把自己總結出的技巧傳授給鄉(xiāng)親。在他的動員之下,他所在的武家峁村從上世紀80年代就新栽紅棗1600畝,實現(xiàn)了全村耕地面積的棗林全覆蓋。

3月2日,武子生在棗園中。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武子生說,他的“出名”還與一次病蟲害防治有關。2013年,對棗樹傷害極大的“綠盲蝽”蟲害襲擊佳縣?!澳悄耆h棗歉收,很多人家里絕收,和‘綠盲蝽’有很大關系。”他說,那時獲得科技特派員身份不久,于是全身心扎到果樹林里,通過跟蹤觀察棗樹葉片,不斷比對找出辦法,選擇適合的農藥和噴施方法展開防治,取得不錯的成效。他也因此被縣上安排為棗農進行技術培訓,不僅為佳縣數(shù)千名棗農講解,還去了周邊的棗業(yè)大縣共享“防病秘籍”。

3月2日,武子生(左)在合作社內查看正在風干的油棗。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擺脫了病蟲害的威脅,武子生隨后與當?shù)丶t棗產業(yè)辦、紅棗工作站等機構共同開發(fā)了30畝的“強力降高塑形”豐產技術示范點,這種新技術將棗樹的優(yōu)果率提升1倍。到2016年,這一豐產技術已推廣到全縣8個鄉(xiāng)鎮(zhèn)50個行政村的3萬畝棗園,每畝能增收2000元左右,并順理成章地獲得了“陜西省科學技術成果”的認證。

3月2日,武子生(左)在合作社內查看正在風干的油棗。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通過技術推廣和蟲害防治,武子生帶動了神木縣、佳縣、臨縣(位于山西?。┖蛥潜たh等黃河一線棗產區(qū)共5858戶18750名貧困群眾脫貧。
在產業(yè)化經營上,武子生于2007年就帶領本村村民成立棗業(yè)合作社,注冊“千年油棗”品牌,對紅棗產品統(tǒng)一包裝、統(tǒng)一標準,并建立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銷售紅棗。目前,這家合作社集科技示范、技術培訓、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xiàn)代紅棗基地,已累計為武家峁村增收300萬元,直接帶動村里3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現(xiàn)脫貧。

3月2日,武子生在辦公室撰寫佳縣發(fā)展油棗產業(yè)相關規(guī)劃的材料。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東方紅,棗兒紅,有了科技支撐,找到正確方向,棗農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皸椬右u上價錢,品種、技術改造是一方面,還要在深加工上做文章。我們已經研制出紅棗酒和紅棗醋的技術規(guī)范,工廠也正在建設?!泵鎸κ袌鲂枨蟮亩鄻踊渥由X得,只有緊跟市場,延長紅棗產業(yè)鏈,才能在今后給廣大棗農帶來更大的收益。
(責任編輯 師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