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綏德縣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省市縣各級志愿者第一時間行動起來開展抗洪救災。專業(yè)救援隊奔赴現(xiàn)場轉(zhuǎn)移群眾、清理淤泥;學生志愿者在保障點清點、搬運物資,安撫受災群眾;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出人出錢出力。一筆筆愛心款、一批批急需物資、一碗碗熱乎乎的飯菜,解決了受災群眾的實際困難。
截至7月29日下午6時,在綏德縣參與防汛搶險的志愿服務隊達到31支,志愿者多達2325名。
專業(yè)救援隊
沖鋒搶險一線
7月26日凌晨5時27分,陜西雷霆應急救援中心負責人范廣勝在工作群里發(fā)出綏德災情,集結(jié)隊伍,當即得到來自西安、延安、吳起、安塞等地的53名隊員的響應,并開始做救援各項準備工作;上午8時,向省應急辦報備后出發(fā);下午4時,隊員到達綏德,與縣防汛搶險指揮部聯(lián)系,根據(jù)安排,轉(zhuǎn)移群眾、一線抗洪。
“半腰高的淤泥里,轉(zhuǎn)移被困群眾很吃力?!狈稄V勝回憶說。即便如此,他們將第一批10多名被困群眾送往安全地帶后,馬上又投入到另一場搜救中。作為一名國家高級救助員,哪里有災情,范廣勝的身影就出現(xiàn)在哪里。不僅是范廣勝,他的隊員們也是如此。平日里,他們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遇到災情便立即奔赴。
除了范廣勝的隊伍,連日來奮戰(zhàn)在搶險一線的專業(yè)救援隊還包括榆林藍天救援隊、延安圣地救援隊、青蘭坊酒業(yè)救援隊等。他們及時排除多處險情,并安全轉(zhuǎn)移多名受災群眾。
愛心“紅袖套”
志愿服務暖人心
在米脂縣第一中學的安置點,搬運救災物資、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放防疫宣傳單……青年志愿者穿梭在受災群眾中。他們的胳膊上都套著印有青年志愿者的紅袖套,這是他們的標識,也是他們的驕傲。
今年23歲的黑瑩瑩是一名中專生,已經(jīng)放假回老家的她,聽說招募志愿者后,第一時間趕來報名參加?!半m然我沒有錢,但我可以出一份力?!焙诂摤摌銓嵉卣f,“幾天下來,我覺得志愿活動讓我的暑假變得有意義。”
劉澤偉參加完高考不久,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立即辭去自己剛找的兼職。他把事情的原委告訴父母后,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像黑瑩瑩、劉澤偉這樣的志愿者,在每一個受災安置點隨處可見。他們用志愿服務吹響后方防汛救援“集結(jié)號”,穿梭在維持秩序、搬運物資和安撫轉(zhuǎn)移受災群眾的隊伍中。綏德縣民政局工作人員王曉波動情地說:“每天從各地涌來的救災物資非常多,大部分是靠志愿者接收、搬運、發(fā)放的,讓我們很感動。”
愛心人士
眾志成城共渡難關(guān)
7月30日下午5時30分,在綏德縣一中安置點,受災群眾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手里拿著碗筷,打一碗羊肉饸饹。在操作臺一邊,切菜、和面、配料、煮面、燒水、洗碗……50多名志愿者井然有序。這是愛心人士郭鴻飛和兩個朋友一起建立起的愛心餐食點。
7月28日,聽說道路基本通了后,郭鴻飛便從西安趕到綏德,擔心當?shù)貨]有蔬菜,他買了肉、面、豆腐等,并從延安市租借來鍋具、桌椅、發(fā)電機、水桶等,當天下午就為武警消防官兵、受災群眾等400多人奉上了熱乎乎的飯菜。如今,愛心灶每天早晚都會開,每天大概要用掉30袋面粉。
郭鴻飛要辦愛心灶,擔心人手不夠,又叫了10多個朋友。第二天,就不斷有志愿者加入其中。慕迆玲的房子成了危房,住在縣一中安置點,但她主動幫愛心灶洗碗。今年59歲的何淑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這一消息后,心心念念地要來幫忙,30日早上,從家通往安置點的路通了,她早上5點半就起床,6點多出發(fā),走了近一個小時才到安置點,到了就開始切菜、準備配料。她告訴記者:“哪里缺人手,我就去哪里?!?/p>
除了力所能及地提供免費飯菜,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還積極開展捐贈活動,救災物資從四面八方涌來,股股真情匯成一道堅強的暖流。
(責任編輯:李佳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