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47名小學生,有40個班干部。除了大家熟悉的班長、課代表等職務外,負責關燈的叫“燈長”,負責發(fā)午餐的叫“餐長”。這種人人“當官”的現(xiàn)象在烏魯木齊小學并不罕見,而對這種做法,卻是有贊有彈。
日前,記者來到烏魯木齊一所小學,學校正在吃加餐。一年級(5)班的封澤站在講臺上為同學們逐個發(fā)包子,他是班里的“餐長”,負責同學有秩序領餐。
“站好隊,不要擠!”封澤板起臉對兩名打鬧的同學大聲訓到,很威風的樣子。
像封澤一樣,班里40名學生都是班干部,有檢查預習的,有健康小衛(wèi)士,有負責澆花的等等。談到各自的職責,“當官”學生都躍躍欲試,在孩子們看來,管理其他同學很值得驕傲。而其余沒有“當官”的學生卻有些黯然。
當記者問到沒有“當官”的劉琦時,他顯得無所謂:“我還不愛當呢,等我期末考100分,我要當班長!”
新的班干部制度實施以后,學生的積極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二年級的李尚是個活潑好動的男孩,因為回答問題聲音洪亮,他當上了“領讀長”,負責領同學早讀。
首次嘗到了當班干部的滋味,他對自己要求更高了:“我要領讀好,還要紀律好,才能管住其他同學。”
該班班主任吳老師說,從前,班干部總是集中于少數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的管理潛能未得到開發(fā),現(xiàn)在學校就是要提供一個平臺,讓每個學生在學會自我管理的同時管理他人。
身為德育主任的周老師認為,此“干部”非彼干部,這不是“當官”,而是一個對應著某種工作范圍的崗位,用讓孩子感到有榮譽感的職位來強調一種責任感。她說:“如果每個人都做好自己崗位上的事,關門的能每次都關好門,擦黑板的能擦好黑板,班級這個小社會就和諧了?!?/p>
在班里競選班干部,孩子就需要在班級工作中學習如何與同學溝通交流,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協(xié)調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鍛煉。然而,當這種鍛煉機會變成了相互攀比,甚至出現(xiàn)“官本位”現(xiàn)象,就需要考慮是否合適了。
家長李玉新的孩子上三年級,上學期被選為體育委員,這學期不再擔任班干部。這學期班里只有5名學生沒有當班干部。
“選完班干部那天,兒子很失落,沒選上覺得很丟人。所以,我不贊同班里有太多班干部,會對孩子心理有影響?!崩钣裥抡f,有家長還會因此去找老師,“走后門”讓孩子“當官”,這樣就違反了選班干部的初衷。
就這一問題,市黨校副校長何衛(wèi)剛認為,小學教育對孩子未來的人格塑造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哪個學校率先取消班長、副班長,從小樹立孩子民主、自覺的意識,我認為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為什么一定要用管他人的方式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呢?有職位就有責任,沒職位就沒責任,這樣的方式還是非常有問題的。如果讓孩子先入為主地認為職位首先就是管理別人的,高人一等,如果孩子的自豪感建立在擁有職位的基礎上,那就是培養(yǎng)孩子“官本位”的意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