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學青年領導我們,有好處
2014年10月15日,由習近平提議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從開始會議第一句話到最后一句都是習總書記親自主持”。
會議通知時間匆促,大多數人都是在10月13日下午才接到通知。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為此中斷了在奧地利的訪問提前回國。她在會議發(fā)言中說,回國的途中,不禁想起了72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上海作家葉辛收到去北京開會的通知時,還被告知要準備7分鐘左右的發(fā)言。最終共有7位文藝工作者在這次座談會上依序發(fā)言,發(fā)言稿字數都在1500字上下。葉辛說,會議通知還特別以短信告知:穿便裝。
即便準備時間如此緊張,最終受邀參加會議的72人還是悉數到場。北京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譚利華說:“習總書記非常高興,說一個沒少?!?/p>
但這次會議并非即興而為。據稱,習近平一直想開這個會,終于抽出了時間。
72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對于中國文藝界而言帶有強烈的“皈依”之感。
1942年初,延安整風運動開始,毛澤東負責文藝界的整風。當時,海內外大批知識分子和作家來到延安和各根據地,文藝團體紛紛出現,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嚴重問題。一是政治與藝術的關系,有人想把藝術放在政治之上,或者主張脫離政治,有人以為馬列主義立場、觀點會妨礙寫作;二是寫光明與寫黑暗的關系,有人主張對抗戰(zhàn)與革命應“暴露黑暗”,寫光明就是歌功頌德。
這次會議由毛澤東親自署名發(fā)出邀請函,100余名文藝家與會。會議氛圍寬松、爭論激烈,毛澤東以“門外漢”的謙遜姿態(tài)作了講話,指出革命文藝的根本問題是“為什么人的問題”,號召文學藝術家“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并且闡述了文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
可以說,這次會議奠定了中國革命文藝的基調與方法論,影響持續(xù)至今。
習近平主持召開的這次文藝座談會,同樣是在文藝界面臨緊迫問題的情況下,同樣要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
事實上,自1942年的那次會議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慣例是出席中國文聯的全國代表大會。而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既不是文代會,也不是年度例行召開的文藝工作會,習近平全程出席并發(fā)表近2小時的長篇講話,被媒體稱為“高規(guī)格”“超規(guī)格”。
習近平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藝氣質,讓與會者倍感親近。他甚至回憶了自己少年和知青時期的文藝生活,談到了文藝對自己成長的影響。
與習近平年齡相仿,也曾有過知青經歷的上海作家王安憶表示:“他說亂看書,列舉了他看的書。我對梁曉聲說,總書記的書單是跟我們一樣的。我們都是在混亂中形成的文學教養(yǎng),有遺憾但有好處。”王安憶還說:“我覺得他就是個文學青年。一個文學青年領導我們,有好處。文學青年有人文情懷?!?/p>
近幾年因諜戰(zhàn)作品而名聲大噪的作家麥家說:“這次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多次脫稿,停下來,富有深情地回憶他年輕時閱讀文學作品的經歷、感受、見解。他讀書之多、感悟之深、感情之濃,讓我這個‘專業(yè)讀書人’都感到汗顏,因為有些書至今我都沒有讀過,有些書雖然讀過,但也沒有他有見地??梢韵胍?,這些書曾經深深地感染過他,滋潤過他,所以他相信文藝的力量,相信‘文化人’的重要性也就不足為奇?!?/p>
參加座談會的有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影視等各領域的文藝界人士,年長者已過90,年輕者30出頭,既有藝壇耆宿,也有新晉紅人。會議結束時,習近平與每一位與會者握手交談,幾乎能叫得上每個人的名字,而且都知道他們的代表作品。
比如,他問作家賈平凹最近有沒有新作,還說賈平凹以前的書他都看過。對于更年輕也更“時髦”的作家麥家,他也不陌生:“我看過你的《暗算》《風聲》,你是諜戰(zhàn)劇第一人,歌頌的是愛國主義精神?!?/p>
作家葉辛對習近平“如話家常式的價值觀傳遞”深有感觸:“會上這么多人發(fā)言,每個人講完后,他都會用這樣的語言或點評或呼應?!?/p>
對于文藝之病,要“剜爛蘋果”
盡管相距72年,但中共最高領導人主持召開的兩次文藝座談會,主題都是要厘清文藝究竟“為什么人”:延安時期,文藝家強調“人民”觀念,是要洗凈自己“小資產階級”特性和獨立于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想法;今天再談“人民”,是要匡正文藝創(chuàng)作的根本導向,用習近平的話說,“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執(zhí)政黨極度重視文藝的教化功能,由來已久。當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更需要以共識為基礎的強大社會支持。而此時,社會道德風氣令人擔憂、文化感召力疲弱病態(tài),文藝界能否跳脫“銅臭氣”的遮蔽,弘揚傳播核心價值觀,被認為事關改革大局和中國夢的實現。
對于文藝之“病”,文藝工作者們與總書記有著同樣的認識。
出演過焦裕祿、楊善洲等優(yōu)秀共產黨員典型的演員李雪健說:“一些演員經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脹,社會環(huán)境也提供了讓他們膨脹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么,粉絲都歡呼鼓掌。還有一種怪現象,就是有些作品觀眾一邊看一邊罵,創(chuàng)作者一邊挨罵一邊還掙著大錢?!?/p>
身穿軍裝的詞作家閻肅說,“社會上緋聞、丑聞,花邊桃色;作秀、作嘔,低俗惡俗,紛紛闖入眼簾,聒噪不休,好像這才時髦奪眼球,甚至香臭不分、法紀不論,越黑越火”,但人們卻不自覺地“被市場、收視率牽著鼻子走”。
北京市文聯主席張和平在首都文藝界座談會上總結說,為什么這時候總書記要開這樣的會,是看到了轉型期大家都很擔心出現市場導向的問題,出現泛娛樂化的傾向。
習近平回應:“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p>
有的作品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有的作品搜奇獵艷,低級趣味;有的作品胡編亂寫,粗制濫造;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形式大于內容;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脫離大眾、脫離現實。如此浮躁,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精品力作的。
他說,中國社會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渾渾噩噩、窮奢極欲。
他強調,文藝作品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
參加了文藝工作座談會的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說,習近平嚴肅提出,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現在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的病根都在這里,這個問題不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難以順利推行。
如何醫(yī)治文藝之“病”?72年前與72年后的藥方都是“人民”。習近平用了一個充滿文學色彩的感性說法: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
作家王安憶反復思考習近平所說的“人民”到底是什么?!斑@個概念不是以前的階級社會的概念,現在人民的成分非常復雜。人民在這個社會中是很大很大的群體,甚至是我們的全部”。她認為,人民就是他者,“是我以外的存在”?!拔覀兊膶懽魅绻叩姜M隘的道路,就會只關心自己……一個人器小的話,寫很大也是寫自己”。
與72年前相同,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也特別強調了文藝批評問題。毛澤東談文藝批評,重在辨析“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的關系;而在習近平時代,這二者中又加上了更多維度:“西方標準”“商業(yè)標準”,博弈與權衡更為復雜。
習近平在座談會上要求文藝批評要說真話,要針砭時弊,要有戰(zhàn)斗力、說服力。他用了一個引起熱烈討論的比喻——“剜爛蘋果”。
這個比喻出自魯迅,原意是指對質量欠佳的翻譯作品不要全盤否定,要把爛處剜掉,把好的留下來。而在習近平的語境中,重點應該在“剜”,在于直指文藝作品的弊病,敢下“刀子”?!安荒芤驗楸舜耸桥笥?,低頭不見抬頭見,抹不開面子,就不敢批評”。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也談到,習近平在座談會上說,“如今的作品假大空,都是自我包裝自我炒作,沒有真正的文藝批評,花花轎子大家抬,這樣是不行的”。
除了“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這一層意思,習近平強調文藝批評,還有兩層用意:“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yè)標準取代藝術標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撰文稱,近年來文藝批評領域流行一種風尚,以西方文藝理論為標準,度量中國文藝作品,闡釋中國文藝實踐。中國人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好與不好,本民族的讀者、觀眾說的不算,必須用西方當代文藝理論來評判,人家說好才算好。
他還說,時下的文藝批評面臨著藝術標準與商業(yè)標準的博弈,對文藝作品的評判,以點擊率、收視率、銷售量為依據,認為有了好銷量就是好作品,用商業(yè)標準取代藝術標準。
“批評家不是引領市場、引導消費,而是淪為了市場的推手、金錢的奴隸?!边@位研究文藝理論的學者寫道,“批評家的責任是培育和引領,而不是迎合和屈就。”
2014年11月22日,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成立,擔任會長的正是發(fā)表上述意見的張江。更早些的5月30日,中國文聯成立了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這兩件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事件,被視作評論界重塑批評精神的重大舉措。
一種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明觀、世界觀
1942年后又一次如此高規(guī)格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剛剛結束兩天,北京市文聯就組織召集首都文藝界代表,座談學習習近平的講話精神。同日,上海市也由宣傳部召集全市文藝界,組織了相同內容的座談會。在2014年10月期間,至少有浙江、山西、安徽、陜西四省召開了省文藝工作座談會,遼寧、江西等地召開了省一級學習習近平講話精神的座談會。
事實上,除了對座談會內容的關注、對高層文藝導向和文化政策趨勢的分析之外,輿論也非常關注與習近平同場相談的這72位文藝界代表人士。
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特別提出了他所認同的文藝名家的特質: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其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
過去數年,文藝界人士品行不端甚至違反法紀卻行情看漲的現象并不少見,而在最近一兩年,多位影視明星因涉黃涉毒被舉報入獄。就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前半個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fā)文件,規(guī)定凡有“吸毒”“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的藝人,各大衛(wèi)視不得邀請制作節(jié)目,“違法犯罪藝人”作為主創(chuàng)人員參與制作的電影、電視劇、各類廣播電視節(jié)目以及代言的廣告都必須停播。演藝活動、網絡制播平臺,也都對劣跡藝人下了“封殺令”。
一些制作中的影視劇已因此政策受到成本、時間的影響,而不少影視項目在與藝人簽約時,都特別增設了行為合法合規(guī)方面的條款,以降低風險。
72位參會代表中也不乏新面孔。生于1978年的農民網絡作家花千芳和生于1981年的草根網絡作家周小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比很多名家更受關注——他們代表全國的網絡作家,被習近平在會上點到名字。而這也是這個群體第一次受邀參加如此高規(guī)格的會議。
從周小平和花千芳的作品看,他們主要寫作政論性質的文章。而習近平在與他們握手時提出的希望是“在網上多弘揚正能量”。
2015年6月,在四川省網絡作家協(xié)會第一次常務理事會上,周小平當選首任協(xié)會主席,同時他也是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媒體協(xié)會常務理事。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習近平談到了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體制之外的新文藝群體。他說,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我們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親自擔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對于網絡文化產生的影響力,顯然有足夠的認識。
2015年3月底,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主辦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理論研究班”,這個自2004年起一年一度的研究班,首次將新媒體從業(yè)人員成規(guī)模地納入其中——55名學員中近20位來自互聯網行業(yè)。
包括小米科技副總裁陳彤、“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百度副總裁朱光、愛奇藝CEO龔宇等知名新媒體平臺負責人和“網絡大V”的學員名單,由中央網信辦擬定。培訓內容包括外交形勢、社會轉型、經濟新常態(tài)、“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等。研究班還去了福建古田,那里是中共軍隊確定“黨指揮槍”原則的重要地標。
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互聯網+”計劃,自2014年年底即已展開。2015年5月中旬,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
各種著力點精準、思路不拘一格的文化政策頻頻加力,讓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對于整個中國的文化生態(tài)延續(xù)著影響力。
2015年4月,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半年之后,文化部部長雒樹剛總結了文藝界出現的11個變化。其中包括:低俗媚俗得到遏制;天價片酬降溫;文藝工作者更注重德藝雙馨;文藝市場中殘留的各種潛規(guī)則逐漸喪失威力;體制內外文藝工作者積極互動等。
對于對外文化傳播,習近平的要求就是——講好中國故事。
幾乎人人都知道,習近平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特別是在外交場合,他講述的故事新鮮有趣、微小但內涵深遠,并且不顯刻意,比如“鼓嶺故事”“義烏的阿拉伯餐館”“中國小夫妻的非洲之旅”“中國母子為二戰(zhàn)蘇聯空軍志愿航空隊烈士守護陵園50余年”,等等。
轉型中的中國,文化產業(yè)已經開始“黃金十年”,文化產業(yè)占GDP比重,從2004年的2.15%增加到2014年的3.77%。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
即便產業(yè)膨脹迅速,但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仍與其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不相匹配。有人形容說,在國際輿論場中,中國常常是“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既需要在國內凝聚價值觀、激勵并匯集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也需要與外部世界建立對等、可信的互動關系,消弭誤解與敵意;更進一步,還需要以文化為載體,為全世界提供公共產品,比如解決人類共同困境的某種哲學方法。
習近平曾多次引用2000多年前孟子的一句話“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來表達他對“文明沖突”的不同看法:不同文明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fā)展。
這是一種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明觀、世界觀。
2014年3月習近平的歐洲之旅,其中的重要一站是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演講。這是中國國家元首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以文明發(fā)展為主題公開演講。習近平選擇的主題是“文化多樣性”。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談文化多樣性,意義特別。這個國際組織在二戰(zhàn)后曾被視作美國政府的宣傳工具,首要任務是推動人權、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才開始轉向,倡導文化多樣性,反對文化領域的“殖民主義”,推動文明對話。
習近平在演講中說,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他談到自己的文化體驗,如探訪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帶有濃厚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等地。“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tài)度。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p>
有學者分析,習近平傾心的儒家文化,對于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價值,正在于其精神內涵——學習、對話、和諧。
學者杜維明的建議是,擺脫西方工具理性帶來的惡劣影響,恢復儒家文化的“整體的學習理念”,即沒有完成時的自我人格完善;重拾儒家思想中對話的智慧,以對話來化解戾氣、處理問題。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彪S著習近平大力倡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復興有了更高期許——在人類文明行至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時,新的文明復興將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和諧的人,以“和”為核心精神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可有所作為。
著名文化學者胡適80年前所說的一段話也被援引,用來描摹今天人們對于中國文化的信心:“緩慢地、平靜地、然而明白無誤地,中國的文藝復興正在變成一種現實。這一復興的結晶看起來似乎使人覺得帶著西方色彩。但剝開它的表層,你就可以看出,構成這個結晶的材料,在本質上正是那個飽經風雨侵蝕而可以看得更為明白透徹的中國根底——正是那個因為接觸新世界的科學、民主、文明而復活起來的人文主義與理智主義的中國?!?/p>
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將在中國舉辦。這是該大會自1900年創(chuàng)辦以來第一次花落中國,中文將成為大會官方語言。全世界的哲學家聚首在誕生并延續(xù)著人類最古老文明之一的中華大地上,中國哲學必然會再次被世界的目光擦亮,中國文化期待煥發(fā)出新能量。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