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印功
3月20日中午,按約定時間,軍旅作家、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尹武平將軍帶我去拜訪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陜西省作協(xié)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賈平凹。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賈平凹(中),3月20日垂覽2021年第3期《華文月刊》雜志。右一為軍旅作家、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尹武平,左一為《華文月刊》雜志常務副主編李印功。
我們來到賈平凹工作室所在的大樓下,幾分鐘后,一位年輕女士下樓來接我們。
走出電梯,推開門,迎面坐著的賈平凹正在簽名,見我們進來,邊簽名邊笑著和尹武平將軍打招呼,說將軍來了,歡迎,歡迎。尹將軍說,賈老師,我今天帶來一位您幾十年的鐵粉、《華文月刊》雜志常務副主編李印功。賈平凹停下手中的筆,滿臉笑容走過來和我倆握手后回到座位繼續(xù)簽名,給正在一旁忙著拆包取書簽名的三個年輕人說,趕緊先給客人倒茶,讓我把這些書簽完。指指桌子對面的凳子,說坐,請坐。
第一次來到聞名遐邇的賈平凹的工作室,我有些拘謹。落座后,我睄了一眼,桌子兩邊擺著幾摞子賈平凹的新作長篇小說精裝本《暫坐》,地上還有幾包剛剛打開,心說這什么時候簽完呀!尹將軍說,你看賈老師這大名人多辛苦的,光給一撥又一撥來訪的客人簽名就是一個苦差事!昨天我給讀者簽了一百多本我的散文集《歸途拾光》,手腕子就發(fā)酸。賈平凹說,這就是辛苦,光簽名字還快,再要寫上一句話就慢,但都必須簽好。語氣誠懇,充滿了對讀者的尊重和理解,我聽了心生感動。

▲賈平凹(中)、尹武平(右一)和李印功合影留念。
在簽完一本書又打開另一本書的時候,賈平凹給幾位年輕人說,尹將軍是大名人。幾十年前,他在當師長的時候,我們就認識,尹將軍散文寫得好,很有特色,厲害著哩,你們要好好向尹將軍學習。尹將軍連連擺手說,不敢不敢,我是賈老師的學生。幾個年輕人一齊把敬慕的目光投向尹將軍,兩位女士各自做了自我介紹,她們一位是搞影視的,一位是網(wǎng)絡小說寫手,要加尹將軍的微信,說要向尹將軍學習。尹將軍邊加微信邊說,咱都向賈老師學習。賈平凹謙和地說,互相學習。大家開心地笑了,笑得很開心。和大名鼎鼎的著名作家賈平凹交談,如沐春風。工作室里,盈滿了文學給人帶來的歡樂和愉悅!

▲李印功給賈平凹(右)介紹《華文月刊》雜志。
說話間,我進門時還有些緊張的心情舒緩了,欣賞起賈平凹的工作室來。賈平凹簽字的書桌中央,放著一個黑不溜溜的盆形玩意兒,占去了桌面的多半。不知是石頭的還是陶瓷的,盆沿任性外伸內(nèi)縮,盆底高低不平。里面擱著一個煙灰缸。煙灰缸里有一個紙疙瘩。我就奇怪,在外人看來有些礙眼的這個盆形玩意兒,說是魚盆,沒有盛水養(yǎng)魚;說是花盆,沒有培土栽花;說是工藝品,卻有些丑陋。賈平凹把它放置在顯眼的桌面上,對它咋那么鐘愛呢!我猛然間想起了賈平凹早年寫的那篇著名散文《丑石》,桌面上的這盆形玩意兒像是《丑盆》。我想,在賈平凹的文學世界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他有自己的界定。也許在他看來,美和丑不僅是一個對立物,還是一個相依相附的整體,看似丑的東西,說不定有著內(nèi)在的美呢。

▲李印功給賈平凹(右)介紹《華文月刊》雜志。
我的思緒很快收回。再掃視了工作室的其他房間,目光所及,地面放的全是陶陶罐罐,石佛木雕……種類之繁多,形狀之怪異,我的筆力不逮,難以描述。我尋思著,賈平凹和這些被他視為“寶貝”的東西都交流些什么,賦予了它們怎樣的靈性。還有,賈平凹在它們身上讀到了多少折射歷史的或浪漫或悲戚的故事。
這當兒,賈平凹終于把書簽完了。我從提包里掏出近期的五本《華文月刊》雜志給賈平凹看,說:賈老師,我代表《華文月刊》王繼庭總編向您問好。賈平凹說謝謝。他問《華文月刊》是哪兒辦的。我說是中國國際出版?zhèn)髅接邢薰巨k的,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賈平凹接過最新出版的三月號雜志,看看封面上尹將軍的照片,又看看尹將軍本人,欣賞著。站在一旁的尹將軍有些不好意思了,提醒我說,趕緊給賈老師說你要說的話。

▲李印功給賈平凹(右)介紹《華文月刊》雜志。
我打開其他幾本雜志,給賈平凹介紹雜志的辦刊思路和主要特色以及雜志關注陜西文壇的情況。賈平凹說,現(xiàn)在雜志也不好辦,就是要有特色,沒有特色不行。當我說到《華文月刊》去年十月號發(fā)表了作家李紅在疫情期間,花了三個月時間,把《廢都》看了兩遍,寫的兩萬多字的長篇評論《從寫作者的角度看<廢都>》,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和爭議,趙錄旺、李清霞教授組織賈平凹課題組的學生也參與了討論時,賈平凹問李紅是哪兒的作家。我說是陜西作家,居住在北京。尹將軍接過話頭說,我當時并不認識李紅,是在沒見過面的李印功副主編發(fā)的朋友圈里看到這篇評論的。李紅的水平不錯,她的評論角度新穎,題目比較吸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她對《廢都》這部作品的認識,有一個轉(zhuǎn)化和深化的過程,由開始的反感、不認可到后來的認可、欣賞,并嘗試透過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去窺視這部作品。這是李紅的評論有別于其他評論的地方。賈老師連連點頭。這時,我有點兒小自豪——為王繼庭總編力排眾議推出這篇評論給雜志帶來聲譽的決定而自豪。

▲李印功給賈平凹(右)介紹《華文月刊》雜志。
接著,我給賈平凹介紹了《華文月刊》今年搭建海內(nèi)外華人作家交流橋梁,在陜籍著名旅美華人作家陳瑞林老師的指導下拓展海外讀者市場。賈平凹說這是好事,陳瑞林我認識。見賈平凹對我的介紹感興趣,我忘了尹將軍在去的路上叮嚀我的“賈老師很忙,說話不要啰嗦,不要占用他更多的時間”,又打開雜志上紅色稅史專家、青年作家林喜樂的作品研討會的彩頁和《華文月刊》網(wǎng)絡總監(jiān)、《陜西文譚網(wǎng)》主編李培戰(zhàn)拜訪賈平凹的彩頁,給賈平凹看。我還給賈平凹贈送了自己的拙作長篇小說《胭脂嶺》。賈平凹把雜志和書擱在書架上,說我抽時間好好看看。
我們談興正濃,后一撥人又進了門。我們見狀便起身告辭。賈平凹微笑著把我們送到電梯口,一直等到電梯門打開才握手告別。
我突然想起了從網(wǎng)絡讀到的一句話:“你要成為那堆火,渴望著風?!蔽壹右痪洌骸帮L來了,火不能辜負了風。”

▲李印功給賈平凹(右)贈送長篇小說《胭脂嶺》。
李印功簡介
李印功,男,1953年生,富平縣人,現(xiàn)居西安。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華文月刊》雜志常務副主編,《陜西文學》雜志副主編,《陜西文譚網(wǎng)》策劃,《陜西農(nóng)村報》原執(zhí)行總編,陜西電視臺《百家碎戲》《都市碎戲》編劇。出版有長篇小說《胭脂嶺》。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