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1時30分許,廣州火車站廣場有人持刀傷害過往旅客,廣場巡邏民警迅速到場開展應急處置。民警經口頭警告無效后果斷開槍,擊中一名持刀的男性嫌疑人并將其制服。經初步了解,事件造成6名群眾受傷,均已送往醫(yī)院救治。(中國新聞網5月6日)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公共場所頻發(fā)暴恐事件,如昆明火車站廣場恐暴事件,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傷,當場擊斃4名暴徒;烏魯木齊火車站恐怖爆炸襲擊案,造成3人死亡、79人受傷;還有剛剛發(fā)生的廣州火車站砍人事件,6人受傷,民警果斷開槍,擊中一名持刀男性嫌疑人。
對于這些暴恐事件,盡管相關方面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處置,但是這些處置都是在圍繞著已經發(fā)生的情況進行的,而這樣的事后進行時,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們與日俱增的恐懼感,由此人們會感到對自己的生命安全無能為力。在這幾起暴恐案件發(fā)生后,馬上就可以聽到大至相同的官方通報:當場擊斃暴徒多少,搶救傷者多少,追逃嫌疑人投入力量多大。
憑心而論,這些都是人們馬上想要知道的細節(jié)。因為從這些細節(jié)內容中,人們可以判斷和感知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社會對發(fā)生公共安全事件時的處置力量有多大,以及各種預案的啟動有多快,和是否有應對各種不同級別力量的多套備份。對于人們這樣的心理需求,從最近的幾起公共安全事件來看,相關方面的通報都做到了,也讓人感受到了“第一時間”的處置量。
然而,公共安全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停滯于事后怎樣處置,而在于如何避免事件的發(fā)生,可以說,防患于未然,永遠是公共安全力量所要追求的至高目標。所以聽多了“第一時間”之后,人們便會從激動而轉入沉思。因為,“第一時間”的內容,只能從初級層面給人們帶來一些安慰,但這之后人們隨之需要的就是更深層次的心理安慰,當然,這種深層次的心理安慰也就是人們對公共安全提出的高層次要求。
這個要求的本質,就是能否不讓這樣的事件發(fā)生,這個要求的潛意識里其實就是想知道,目前公共安全部門在防患于未然方面投入了多大力量,以及到底做成了哪些事。但每次發(fā)生公共安事件之后,只能聽到“第一時間”,而聽不到“過去時間”的內容,從而也就沒有給予過人們對于公共安全深層次的心理安慰。
對于公共安全人們最想聽到的,就是安全部門提前挫敗了多少將要發(fā)生的暴恐事件,和已經掌握了多少有苗頭的線索。這既是對暴恐分子最有力的心理摧毀,也是對社會對人們最大的最深的心理安慰。因為潛在的暴恐分子會從這樣的信息里感到社會的強大的震懾力量,而社會人們則可以從中感到有許多看不見的戰(zhàn)線在保衛(wèi)著自己,從而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恐懼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相關指示中明確指出,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堅決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而最強大的震懾,莫過于心理的摧毀。這就是對相關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能只停滯于“第一時間”的內容,而一定要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加大力量有所突破,讓人們從更深層面上產生安全感。所以,在暴恐勢態(tài)如此嚴峻現(xiàn)實情況下,應當將各種預案的啟動果斷前置,以達到公共安全的最終目的。(馬進彪)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