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国产午夜视频,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s id="4u6jw"></s>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西部時評 >> 正文
      抗洪搶險,要著力防止“小堤大災”
      2020-07-15 15:11:58 來源:新京報

      ■ 社論

      種種因素導致相對偏僻且分散的中小河流區(qū)域及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成為防汛短板,對此應有“一盤棋”思維,多方發(fā)力,避免出現“小堤大災”現象。

      南方多地汛情告急,一些河流的水位仍在持續(xù)上漲。這其中,部分中小河流水位超警戒,甚至出現險情的情況尤需關注。據報道,湖北府澴河水位超警戒、安徽橫江百年古橋被沖毀、江西昌江上游干流及支流發(fā)生超歷史洪水……水利部近期也表示,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fā)重發(fā),區(qū)域性暴雨洪水重于常年。防汛工作在抓“大”的同時如何防“小”,盡快補強薄弱環(huán)節(jié),成為現實考題。

      針對當前汛情,水利部已于7月12日將水旱災害防御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應該說,當前南方汛期整體上都是嚴峻的。像江西已啟動防汛一級應急響應、安徽長江干流全線超警戒水位、武漢已全面進入防汛排澇戰(zhàn)時狀態(tài)……對于這場防汛硬仗,每個地方都不容絲毫懈怠、大意。

      抗洪搶險,既要全面排查,又要有針對性,尤其要找準薄弱環(huán)節(jié)。就目前情況看,長江干線的防汛壓力不小,可相當一部分中小流域更是重災區(qū)。6月以來,多地發(fā)生的潰壩、內澇現象,多集中在中小流域和水庫。而部分中小流域接近上游,還同時引發(fā)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對所在地方的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

      中小河流域處于洪澇災害防范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從現實層面看,地處山區(qū)的中小河流河道坡降大、水流湍急,本就加大了發(fā)生災害的可能性。而中小流域所處的小城鎮(zhèn)尤其是農村地區(qū),防汛能力和意識,比如預警效率,不及干流對應的大中城市,乃至在社會關注度上,也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尤其是目前不少地區(qū)人口外流,勞動力嚴重不足,也削弱了防汛能力。九江江洲鎮(zhèn)日前號召在外鄉(xiāng)親返鄉(xiāng)抗洪,就是非常現實的注腳。

      從歷史因素看,如專家分析,我國防洪實行的是“分級負責分級管理”。七大流域都有管理機構,負責防洪規(guī)劃,協(xié)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鄉(xiāng)間利害沖突關系,中小河流則沒有,且水利建設投入也相對不足。來自水利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有9.8萬多座水庫,其中9.4萬多座是小型水庫,一些水庫不同程度存在病險,是防汛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突出短板。

      上述綜合因素,導致相對偏僻且分散的中小河流區(qū)域及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成為今年南方洪水的受災重點區(qū)域。面對此一現實,針對中小流域的防汛短板,也應多方發(fā)力。當然,當務之急是要確保順利渡過目前的險情,努力避免出現“小堤大災”現象。首先在汛情預警的發(fā)布和防汛救災資源保障上,理應有“一盤棋”思維,力避中小流域因人為原因或注意力、資源分配不科學,放大險情和受災程度。如一些缺乏勞動力的地方,除了充分發(fā)動地方力量,也應及時提供外援。從加強防守巡查到堤壩加固,從水文監(jiān)測、洪水預報到救災減災,都應不留死角,力保一方平安。

      著眼未來,中小流域在洪災中所暴露的防汛短板、隱患,也應加速補齊、消除。如對大中小河流的管理、治理、防洪體系,應有更科學的厘清、優(yōu)化;在水利建設投資上,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都要重視。一句話,對中小流域的綜合治理以及補欠賬的速度應加快,及早消除防洪抗災上的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高風險區(qū)域。

      洪水面前,沒有人是孤島;風險面前,也沒有一條河流、一座水庫可以被放棄?!安扇「佑辛τ行У拇胧?,切實做好監(jiān)測預警、堤庫排查、應急處置、受災群眾安置等各項工作,全力搶險救援,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樣的要求,不管是對相關干流地區(qū),還是中小流域地區(qū),都應不打折扣地執(zhí)行。

      (責任編輯 姜丹)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