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知識分子代表座談會,強調對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和批評,只要出發(fā)點是好的,就要熱忱歡迎,對的就要積極采納;即使一些意見和批評有偏差,甚至不正確,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堅持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在“五四”來臨之前,習近平對于知識分子的觀點,尤其是特別強調的“包容”、“寬容”,以及對知識分子建言堅持“三不”(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引發(fā)很多聯(lián)想。
在中國內(nèi)地的語境中,“五四”對于知識分子是個特別的節(jié)日。知識分子之于“五四”的作用,歷來有不同解讀,既有被簡單視作政治層面的工具,也有深入闡釋文化層面的意義。事實上,知識分子面目和作用的模糊,不僅體現(xiàn)于“五四”這樣的歷史事件,也是現(xiàn)實的一種折射。
在并不久遠的新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只要一入“知識分子”陣營,似乎就已身帶“原罪”的階段。近三十余年來,伴隨著整個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進程,知識分子的地位和形象有了積極的改觀。但不同時期,知識分子作為敏感群體,似乎總是最先能感受到政治氛圍的冷暖變化。
近幾年來,外媒頻頻有報道,稱中國內(nèi)地異見分子被打壓、輿論空間在極度收縮。這些局外人的觀點當然會有偏頗成分,但隱約也反映了中國內(nèi)地輿論場的一種感受。不可否認,內(nèi)地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將原本很正常的批評建言,當做制造麻煩,并采取或明或暗的打擊報復。知識分子作為公共發(fā)言的重要群體,這種感受可能更為強烈。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習近平最新亮明的對于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自然就耐人尋味。在當日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要減少對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干擾,讓他們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職工作”。對知識分子特別強調的包容、寬容值得肯定,而這種正?;瘜ΥR分子的視角,更值得注意。
知識分子固然更愛發(fā)言,但公共發(fā)言并非知識分子的“特權”。言論自由和監(jiān)督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作為公民,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其他人,均有權利對任何一項政府政策提出不同意見,這也是一個民主法治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要求。一個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的社會,不必特別給知識分子頒發(fā)“赦免狀”,更不必特別提防知識分子。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當然不是小圈子、特殊群體權利的改善,他們重新估量一切,反暴政、反愚昧,審視傳統(tǒng)、放眼西方,都是為了探索構建一個更正常、更文明的社會。無論在那段歷史中,中國知識分子所起的作用到底多大,但其努力的方向仍足以指引今天的步伐。
1929年,學者陳寅恪在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沒有批評,沒有對批評的包容,則精神不可能獨立,思想也不可能自由,政府的權力更不可能被關進籠子,在陽光下運行。
每當重溫“五四”、追憶先賢,都是對獨立和自由的一次呼喚。獨立和自由,不只是知識分子群體的內(nèi)心需求,而是一個國家走向文明和進步的必然需求。對待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對待批評、對待公民權利的文明風向。
(責任編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