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傅園慧用盡“洪荒之力”,在里約奧運女子百米仰泳半決賽中,拼得第三。盡管當時獎牌還沒有影子,但她的拼搏、率真、灑脫和滿足,瞬間讓全國一片歡樂。里約奧運恰似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越來越多的從容和自信——我就是我,中國就是中國,何必再用金牌證明和強調(diào)!
易思玲斬獲銅牌失落流淚,網(wǎng)友安慰“為你鼓掌,你是好樣的!”孫楊摘銀表示“遺憾”,微博被網(wǎng)友的愛心刷屏,“你的努力我們看得到”。雷聲止步16強,網(wǎng)友體諒,“世界上哪有常勝將軍?”舉國從容,普遍自信,這是新現(xiàn)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所帶來的心靈成果。過去100多年來,越是災(zāi)難深重和落后的時代,奧運越要承載更多。
1932年,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劉長春是唯一的一名運動員。他代表中國在海上漂浮三個星期抵達美國洛杉磯參賽。明知墊底,但他承擔的使命是“維護國體”,是與偽滿洲國爭奪奧運權(quán)。1984年,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奪得了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枚金牌。對于剛從十年浩劫中走出的中國來說,這枚金牌重千斤,這是改革開放之初“體育精神提振民族精神”的大事件。不以獎牌多少論英雄,是大國心態(tài)的表現(xiàn)。大國心態(tài)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來自大國的底氣。
越落后越不能輸,越想自信就越要證明自己。很多人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漂流長江”。聽說美國公司獲準首漂長江,一批批青年行動起來,以6條年輕的生命為代價,搶先完成漂流。今天的自信,來自一次又一次的“我行”的證明。體育是一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實力的反映,體育提振民族精神,體育也反映民族精神。正在走向偉大復(fù)興的民族,自然洋溢著從內(nèi)而外的自信。
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年代,一場比賽承擔著整個民族的“揚眉吐氣”。今天不一樣了。我們體育大國的位置無可撼動,正在走向體育強國。短短幾年,我們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去年GDP占世界比重達到15.5%,對世界經(jīng)濟增長貢獻超過25%。我們曾幾乎被列強瓜分殆盡,奮斗一百多年,終于又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并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拿出中國方案,發(fā)出中國聲音。海外撤僑、“九·三”閱兵、南海非法仲裁,建國67年來的拼搏,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fā)展,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讓中國人充滿“四個自信”,讓中國夢無比踏實厚重。
正如傅園慧,成長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自信是骨子里帶來的。他們渴望成功,也能接受失敗。從網(wǎng)絡(luò)上對首日無金的反應(yīng)來看,這一代的年輕網(wǎng)民,足夠包容,足夠理性,這正是魯迅所說的“中國將來的脊梁”該有的樣子。在里約奧運村,拔火罐突然風靡,蚊帳也成為網(wǎng)紅——中國正行走在世界舞臺的中心,影響無所不在。
1908年中國人發(fā)出的“奧運三問”,證明中國夢也是奧運夢。奧運夢連接著過去和未來。中國人的奧運之路,也是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軌跡。在這個漫長過程中,每一場比賽,每一塊獎牌,都是英雄用汗水鑄就的一級臺階,都是中國走向更加自信的軌跡!
(責任編輯 師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