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關于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工作情況的報告》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叢斌、馬瑞文提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13個省區(qū)市為何到現(xiàn)在還沒有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
其實,這一問題,早已引起國家關注。在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就提出,在資源配置、高水平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痹瓌t,重點建設14所高校,推動管理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保障機制改革。
很顯然,再次呼吁國家要重視中西部高校建設已經(jīng)沒有多大必要——國家已經(jīng)做出了明確部署。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中西部省份建設教育部直屬高校,就能解決中西部高等教育問題嗎?
事實上,從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fā)展看,更應該做的是,取消教育部直屬高校這一概念,發(fā)揮教育部宏觀管理我國整體教育,促進各類教育、各學校平等競爭、發(fā)展的作用。
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市,并非沒有國家重點建設的重點高校,我國有一部分985高校、211院校,并不是教育部直屬,而每個省市現(xiàn)在都有211高校。但是,就是有211高校,也沒有改變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對落后的局面,再在這一基礎上,增加一所教育部直屬的高校,就能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大發(fā)展嗎?未必。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當初一些高校爭相躋身985、211工程,還是現(xiàn)在中西部地區(qū)希望有教育部直屬高校,都存在一個問題,即以發(fā)展高等教育為旗號,為高校爭名奪利,獲得學校的身份和江湖地位。貌似有了985、211、教育部直屬的身份,就高人一等,而這恰恰是我國發(fā)展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
國家對部分高校的重點計劃建設,換來的是高校的身份化、等級化,制造學校的不平等競爭,也制造社會嚴重的教育焦慮——整個社會只關注少數(shù)重點大學,而認為非985、211、教育部直屬高校,就是“爛大學”。按照這樣的思路,繼續(xù)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將沒有出路。對于中西部地區(qū)高校來說,尤其如此,再怎么建,只有一兩所“好”大學,其他的都是“爛大學”。
廢除985、211工程,廢除教育部直屬高校,取消高校的985、211身份、教育部直屬身份,這才能給每個學校平等發(fā)展的空間。廢除行政計劃色彩極濃的985、211工程,這已經(jīng)多有討論,不再贅述。
取消教育部直屬高校,則是理順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關系的基本要求,很長一段時間來,教育部曾被質疑為是高等教育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教育部,這雖然有些夸大其辭,但也指出問題所在,即教育部在配置資源、出臺政策時,更傾向于直屬高校。這也是地方爭取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原因。另外,直屬高校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的下屬單位,高校領導也就自然聽命上級領導。作為全國教育的管理部門,還有直屬高校,這和教育管辦評分離、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我國可以根據(jù)舉辦者屬性,將高校分為國立高校,省立高校和市立高校、私立高校。國立高校指的是國家出資舉辦的高校,但這些高校不是國家某個部門的“下屬”,由學校自主辦學,面向全國招生。目前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國家部委主管的高校,都應該是國立高校,國立高校不由國家哪個部門來直接管理、領導。
根據(jù)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的教育管辦評分離要求,政府部門負責依法監(jiān)督學校依法辦學,而學校自主辦學,辦學質量由社會和專業(yè)機構進行評價。國立高校、省立高校和市立高校、私立高校,只有舉辦者不同,辦學的定位和服務目標不同,而學校辦學的自主地位,則應是完全平等的。
從國立高校所發(fā)揮的作用看,這是需要在全國各省區(qū)相對均衡配置的,更確切地說,國立高校應扮演推進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角色。至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辦出高校的特色和高水平,這必須建立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機制,鼓勵每所大學平等競爭,讓一流大學在競爭中產(chǎn)生。
在平等競爭中,省立高校、市立高校以至私立高校的辦學質量都可能超過國立高校。因此,我國發(fā)展整體教育,以及中西部教育,提高中西部教育質量,應該有管辦評分離的改革新思維,而不能還采取之前建設、發(fā)展高等教育的舊模式。
(責任編輯姜丹)